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迎来首批大规模整车。 邹世进 摄 【编者按】 日前,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119.99平方公里的实施面积中,有两大片区共100平方公里都位于成都。其中一个片区,扎根天府新区成都片区这块创新创业的“热土”,另一个片区,则占据成都国际铁路港这一对外开放高地。 作为四川自贸试验区的“主体和核心”,成都将如何探索推进自贸区改革试验?在这备受瞩目的100平方公里土地上,又有哪些变化正在发生、有哪些期待正在萌发?本报记者分头实地探访,尝试做出解读。 成都行动 155项试验任务探索“原创经验” 本报讯(史晓露记者陈碧红)4月5日,记者从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管理委员会获悉,《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了六个方面24项改革内容、共159项试验任务,其中,成都将承担155项试验任务。 国务院批复的《总体方案》,为四川自贸试验区明确了“四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成都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与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四中心一枢纽”功能定位高度契合,为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的两个片区建设指明了方向。 “成都是长江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的支点城市,将努力打造具有‘一带一路’特色的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该负责人表示,成都将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改革探索,将成都的两个片区建成法制环境规范、投资贸易便利、创新要素集聚、监管高效便捷、协同开放效果显著的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 根据《总体方案》已明确的任务,成都的两个片区将从六个方面抓好其中的155项试验任务,探索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成都原创经验。 简政放权方面,将深入推进“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管理模式,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构建双向开放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和绿色通道,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 监管治理方面,将加快推进服务网、民生网和安全网“三网融合”,探索建立法制完善、精准高效的大市场监管格局,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 服务贸易方面,将依托“蓉欧+”战略拓展中国—欧洲中心全方位合作功能,深化中德、中法、中英等国别园区合作共建层次,建好西博会、欧洽会、软洽会等合作平台,探索中医药贸易、旅游会展、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生态环保、健康管理、全球维修等领域双向开放互利合作。 金融创新方面,将重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跨境投融资、国际支付与结算、贸易和物流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开放试验,加快构建面向国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探索金融监管制度创新。 建设“一带一路”大通道方面,将加快构建“两港三网”口岸物流体系,打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空中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与网上丝绸之路。推动中欧班列加快形成中、南、北“三线并进”格局,积极争取国际铁路运邮试点,力争2017年双向开行1000列以上。 复制推广与借鉴自贸试验区经验方面,将积极主动与兄弟自贸试验区开展经验交流和学习借鉴,鼓励成都的两个片区与其它区(市)县联合攻坚开展试验,对行之有效的改革成果,率先在全市复制推广,形成“全域自贸”效应,力争上升为全省和全国复制推广经验。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成都已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推进建设工作。同时成都管委会将牵头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年度试验任务、改革实施方案、经验复制推广和目标考评机制;同时调动全民参与,形成共建共创合力。 |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