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频道 四川新闻频道 成都新闻 四川新闻频道 市州新闻 四川新闻频道 本网原创 四川新闻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  >  四川新闻
四川藏区脱贫攻坚:激发内生动力 发挥援建之力 干部拉力
http://www.newssc.org】 【2017-04-19 07:07】 【来源:四川日报
推荐阅读

  干部拉力

  “90后”第一书记要在贫困村办杜鹃花节

  本报讯(记者 徐中成)4月18日,在平均海拔3500米的阿坝州小金县日尔乡董马村,第一书记杨学琴忙着走访贫困户,“5月20日,村上要办高山杜鹃花节,想听听他们还有没有什么新的想法和打算。”这名“90后”第一书记说。在朋友圈,她还每天更新发布举办高山杜鹃花节的信息,“通过搞活动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村68户286人脱贫奔康才更有希望。”

  董马村是典型的嘉绒藏族聚居区,村民以种小麦、胡豆、土豆等传统农作物和上山捡野菌、挖药为生。每年一到六月,一朵朵红的、白的杜鹃花开满山野。

  村民看惯了,不足为奇。但在杨学琴看来,这是一个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去年5月,村上尝试着搞了一个看高山杜鹃花的活动,“没想到,不仅吸引了本县城的人,还引来成都、广州等地的游客。”通过积极申报,今年,董马村还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000多亩高山杜鹃花成了董马村的招牌。

  为实现造血式扶贫,今年董马村还成立了旅游开发合作社。“我们计划投入28万元产业资金,在广州定制4个观景帐篷、4个蒙古包帐篷,建一个‘牛棚子’餐饮点,让游客睡卧花丛,夜观漫天星空,跳嘉绒锅庄,吃生态藏家饭。”杨学琴说,8个帐篷5月上旬就要拉回村里。帐篷一年预计可收入8万多元,其中40%用于充实集体经济,60%分配给村里的贫困户和一般群众。

  “引来游客,不仅有看点,还要有卖点。”村支部书记杨金华说,目前,村上还成立了中药材种植、土鸡养殖、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带动村民搞特色产业,实现农旅互动发展。“今年村摘帽户脱贫不用愁。”

  木里县:脱贫致富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本报记者 何勤华

  “快了,快了。”4月18日,凉山州木里县李子坪乡白草坪村八组村民胡尔哈高兴地告诉记者,他家的三头牛很快就要变为五头了。

  胡尔哈家的两头母牛即将产仔。而产下的不仅是小牛,更是胡尔哈一家致富奔康的希望。

  在做好安全住房、道路建设的同时,白草坪村特别注重贫困群众的产业发展。2015年,在脱贫攻坚精准识别中,没有资金、没有项目的胡尔哈一家被确定为贫困户。2016年,胡尔哈获得县政府提供的3万元免息产业贷款。

  “脱贫致富,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胡尔哈下定决心,绝不等靠要。买牛羊、买猪仔……3万元全都用在了产业发展上。当年,胡尔哈就养殖了3头牛、10只羊、10多头猪,还种植了150株花椒树和一些核桃苗,一年下来,全家收入有2万元左右,顺利脱贫。

  木里县是凉山州唯一的藏族自治县。目前全县还有79个贫困村、4333户贫困户19605名贫困人口。在脱贫攻坚中,该县不仅有序推进住房建设,加快公路建设,还重点突破产业发展,县财政设立2900万元发展基金,发放扶贫小额贷款,引导贫困户将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刀刃”上。

  精准扶贫,不仅要扶,更要发挥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白草坪村第一书记刘铁说,在政府的带动下,自力更生,破除等靠要思想才能真正脱贫、长久脱贫。胡尔哈一家,就是其中的代表。

  胡尔哈正谋划着要不要将自己骑了三四年的二手摩托车换成一辆全新的。“现在村里去县城的道路也好了,新摩托车骑起巴适。”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相关新闻
[记者 徐登林等 编辑:覃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