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水果产业园区
四川新闻网巴中4月27日讯(李朝维 记者 余开洋 摄影报道)“发展产业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到户到人。”曾经的恩阳区茶坝镇云盘村是个贫困村,村民主要靠传统方式种植小麦、稻谷、红薯等农作物,一年辛苦下来只够温饱。现在的云盘村,青瓦白墙的农居掩映在产业园区,一条条宽阔的村道路四通八达,自来水到家到户,村民收入模式发生转变,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近年来,云盘村利用扶贫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利用短期经济效益作为支撑,发展中长期产业链,村民由以前的人均纯收入2100元变成3600余元。该村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采取扶贫先扶智的原则,注重思想引导,技术帮扶,截至目前69户贫困户已脱贫59户。
贫困村基础建设得到改善 村民生活环境迈上新台阶
恩阳区茶坝镇云盘村位于恩阳区西北部,地处茶坝场镇前往恩阳城区的主干道上,距场镇2.5公里。云盘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幅员面积3.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0米左右,地形主要以浅丘为主,有耕地626亩。全村辖4个社,310户1090人,其中贫困户69户。
近些年,通过国家扶贫政策,村上主干道路硬化后,通往社里的道路也硬化了。现在出门脚不沾泥,进出村子都很方便,种的粮食和喂的牲畜再也不愁,商户直接开车进村收走。
据茶坝云盘村党支部副书记饶仕德介绍,云盘村发展相对落后,就村里如何发展成了村委会和“第一书记”头疼问题,面对基层建设、产业发展毫无经验,但整个班子成员始终坚持一点,“要想富,先修路。”通过争取多个项目资金,硬化道路近8公里,出行难得到有效改善,自来水到家到户,村里各项基础设施得到完善。
住上新居笑开颜 村民幸福指数得到提升
据顾登平的妻子讲,自从公路硬化通车后,村上开始修建聚居点,大批贫困户住进巴山新居。她指着新房笑着说,“你们看这房子怎么样,我是去年搬进来的,目前还没有装修。我享受的是D级危房改造项目,将原土坯房进行改建。今年的春节我们一家子就在里面过的,吃了团圆饭,孩子们打心里高兴。”
距离顾登平不远的陈大爷告诉记者,他以前住的同样住的是土坯房,裂缝很宽,遇到下雨最为麻烦。“冬季遇上吹大风,家里就呼呼漏风,岂是一个冷了得。”据了解,由于陈大爷家土坯房年久失修,家里缺乏劳动力,且地形条件不允许旧址重建。村上将他纳入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后,将他搬到聚居点,目前他的新居已装修结束。
饶仕德告诉记者,村里共有69户贫困家庭,经过多项扶贫政策后,已有59户脱贫。为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还建起了农民夜校,供村民学习掌握技能。同时建有棋牌室、图书室、卫生室、广场、健身器材等设施,定期组织举办的活动,让村民的幸福指数得到提升。
发展现代产业系统化模式 脱贫道路上决不让一户掉队
据了解,云盘村利用扶贫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利用短期经济效益作为支撑点,发展中长期产业,培育专业大户,带动村民致富增收。该村在开展扶贫期间,引进回乡人士一位,流转土地820亩建立水果产业园,同步建立了一个农村合作社,有效解决了村里80%贫困户就业问题。目前该脱贫摘帽工作正在按照计划推进。
据云盘村“第一书记”蒋黎明介绍,目前整个产业园区于2015年开建,流转土地820余亩,投资8百多万元,建有桃园、葡萄园和柑橘园,整个产业园选址紧靠交通要道和聚居点,部分贫困户将新居直接建在园区内,在园区上班更方便,生活环境更舒适。
“我流转了近2亩土地,每年还有一部分流转费,平时没事还可以到园区打零工,每天50至80元,农忙时便回家干农活,这样既方便照顾家又可以贴补家用,这种贫困户收入模式机制,有效降低了返贫机率。”陈大爷对记者说。
据蒋黎明介绍,云盘村产业发展虽然具有优势,但产业结构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因云盘村现地处交通要道,未来产业销路还可以借力互联网,同时争取多产业协调发展,有机结合传统农业与新型产业,发展现代产业系统化模式。此外,他表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带领群众致富增收的同时,需要发挥好领路人的作用。“因为群众期待我们做得更好,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决不让一户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