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攀西经济区:以“全创姿势”奔向新增长极

2017年05月03日 07:09:50 来源:四川日报
记者 陈君 等 编辑:覃贻花

  身边变化

  脱贫户种上百亩烤烟

  □本报记者 何勤华

  4月28日,凉山州普格县特补乡特补乃乌村,村民安达此呷忙着移栽烤烟。“今年种了65亩烤烟,流转的土地就有63亩。”说话时,安达此呷手中的活没停下来。

  安达此呷是去年已脱贫的贫困户。和他一样,去年,特补乃乌村有178名贫困户脱贫。

  特补乃乌村位于大凉山深处,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2015年,该村成为省烟草专卖局、省卫计委的定点帮扶村。几年来,帮扶单位集中投入3037万元,用于烟叶基础设施、危房重建、公共服务等建设。为发展产业,帮扶单位还在建卡贫困户中新发展14户烟农,并实行烟技员“一对一”培训。按种植面积15亩计算,烟农户均年收入可达到4万至5万元,种植烤烟当年即可脱贫。

  今年以来,凉山州锁定“500个贫困村退出、13.47万贫困人口脱贫”年度任务,精准精细实施23个专项方案,深入推进“春季攻势”。

  去年脱贫的村民曲木子合,今年种植了104亩烤烟,当天,记者来到他的烟地里,他正和一批雇佣的工人为烤烟覆膜。“不雇人不行,这么多烤烟,家里只有三个劳动力。”他告诉记者,当天已是移栽烤烟的第6天。预计再过两天,自家上百亩烤烟就可移栽完成。

  脱贫了更要致富,安达此呷信心满满。去年,在安全住房建设中,安达此呷贷款和借款达13万元。他算了一笔账,65亩烟叶如果管理跟上、没有病虫害,可收入22万元左右。除去成本、流转土地等费用,还有11万元左右,基本可还清欠款。

  为创新督查机制,凉山组织6个督导组对去年扶贫工作开展“回头看”、推进“回头帮”,组织10个督导组对今年重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察脉动

  新鲜桑葚 远销北京

  本报讯(记者 何勤华)桑葚采摘还未结束,红彤彤的樱桃就挂满枝头。5月的凉山瓜果飘香。

  5月2日一早,西昌的微商小袁便在朋友圈推广大凉山农产品,“新鲜采摘的德昌桑葚有独特的保鲜措施,可以远距离销售至北京乃至东北。”

  无独有偶。几天前,成都伊藤洋华堂等企业及成都市电子商务协会的代表专程赶到西昌,与凉山州50余家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对接洽谈,达成合作协议。很快,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将进入伊藤实体及网络平台销售。

  大凉山特色农产品有着优质、错季、绿色、生态等独特品质。但一直以来,由于宣传推广等原因,大凉山特色农产品面临着市场占有率低、知晓度较差等问题。为解决问题,2012年以来,凉山州以统一包装、统一标识、统一字体、统一广告宣传用词用语“四个统一”,倾力打造“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

  雷波脐橙、会理石榴、盐源苹果……几年发展,“大凉山”品牌越来越响。目前,全州获准统一使用“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标识和包装的产品达1490个。为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凉山州还将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作为实现凉山农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一项战略选择,积极推广“互联网+特色农业”模式,通过制定支持相关产业、企业加快电子商务应用的激励政策,引领带动全州电子商务加快发展。

  看项目

  借“阳光”之势树产业“标杆”

  本报讯(记者 陈君 王代强)5月1日,攀枝花市仁和区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简称“普达阳光”)内游客熙熙攘攘。他们中有攀枝花本地人,也有西昌、成都、重庆等地来的游客。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待开发的村落。”“普达阳光”营销经理杨琳回忆。

  2012年以来,攀枝花借“阳光”之势,依托温度、湿度、海拔度、洁净度、优产度、和谐度“六度”优势,大力发展阳光康养产业。

  2013年6月,“普达阳光”项目开工建设。项目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80亿元,将用8年时间建成阳光游乐、湖滨康养、山地度假和健康运动等四大板块。目前,项目已完成投资约13亿元,门户花海景观、芒果乐园、部分新村安置房、部分道路建设工程等顺利竣工,二期工程正在施工。

  杨琳介绍,目前“普达阳光”共有康养旅游床位413张,既可短期租住,又可售卖。“2016年接待1.8万人次,今年1至3月共接待3万人次,经常‘一床难求’。”

  在“普达阳光”等产业“标杆”的带领下,攀枝花“阳光花城·康养胜地”的城市形象得到很大提升。2016年全市接待康养旅游人数15万人次以上,全市旅游收入从2011年的50.5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242.62亿元。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