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巴中5月4日讯(陈万超 周星宇 记者 余开洋)5月4日,记者在巴中市恩阳区渔溪镇凌云村看到,随山就势的层层梯田像一块块绸缎铺在苍山翠柏之中,与蓝天白云交辉相映;纵横交错的水渠布满山间,犹如一条条血管将整个村庄连成一个整体;连片栽种的芦笋,给田地穿上了“绿衣”。
自启动精准扶贫以来,恩阳区凌云村采取规划引领、基础提升、产业跟进、服务配套等多种措施,发展产业,改善人居环境,创导文明新风,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个好”目标逐步成为现实。
![]() |
凌云村芦笋种植基地。摄影 陈万超
芦笋种出富裕果
“我们结合本村实际,积极引导村民打破传统产业结构,发展芦笋产业。”据该村村支部书记白晓东介绍,地处偏僻的凌云村山高坡陡,农业基础十分薄弱。在精准扶贫中,该村根据当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按照村民意愿,招引业主,成立合作社,发展芦笋种植业。
今年56岁的村民李兆学是该村2014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4口人,老母亲年迈,孙儿年幼,儿女在外打工,家里有4亩土地,主要种植杂粮豆,收入微薄,生活困难。
2014年,正当李兆学一筹莫展之际,村里引来业主,成立了五岭山专业种植合作社。合作社通过“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芦笋产业,让入社贫困户从产业发展中持续受益。
“我将家里的4亩田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有固定的租金收入。此外,我还在合作社上班,一年有1万多元的务工收入,这日子,过得比以前舒坦多了。”李兆学说,2015年,他又通过民政部门贷款5万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今年他将分到第一笔红利。
据了解,目前,该村共流转土地400多亩种植芦笋,合作社为当地村民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此外,合作社采取免费提供技术指导、负责收购销售产品等有利措施,引领当地贫困群众参与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 |
凌云村新居。摄影 陈万超
新居建起新生活
一座小楼,绿树掩映,鸡鸭成群。这就是贫困户何荣兰的新居。
“在政府支持下,我们家不仅建起了新房,而且村道水泥路也修到了家门口。”何荣兰告诉记者,她家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之前,她们一家原本生活在山沟沟里面,房屋破旧、交通不便、生活艰苦,日子那是苦不堪言。2015年,村里把她家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范围,为她修起了这座2层楼的小洋房。
“贫困户盖新房,国家给补助,政策真是好。”据何荣兰介绍,村里有51户人享受到了易地扶贫搬迁或农村危房改造优惠政策。
在推进旧村改造的同时,该村还把环境整治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为170多户村民铺设了自来水管道,全村的生活垃圾统一净化处理。此外,村里修建了12公里的村道公路,建起了村级文化活动室、村级卫生站等,村道两旁绿化、美化、亮化。如今,走在凌云村的村道上,映入眼帘的是青山绿水和白墙黛瓦,伴随阵阵微风徐徐吹来的泥土芬芳,让人心旷神怡。
![]() |
凌云村村委会广场。摄影 陈万超
变化带来好风气
傍晚时分,凌云村迎来了一天里最热闹的时刻。在村委会广场上,大人们在跳坝坝舞、小孩们在嬉戏打闹,欢歌笑语此起彼伏……
“以前干完农活,只能在家看电视。现在吃完晚饭,大家都会到村委会广场跳坝坝舞,或者到农村书屋看看书。”何荣兰高兴地说道,现在村里的风气正悄悄发生着变化。
白晓东告诉记者,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该村为了让贫困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去年,村里开展了“最美孝星”“文明家庭”“勤劳家庭”等评选活动,引导全村群众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形成勤俭持家、尊老爱幼、文明健康、邻里团结的文明新风尚。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