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至上,一切为了成都百姓的福祉与依归

2017年05月05日 05:47:44 来源:成都商报
编辑:覃贻花

  “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系列述评之三

  人民至上,一切为了成都百姓的福祉与依归

  □ 成都商报评论员 刘琴

  一切政治经济学,其实质都是人学。一切宏大叙事,最终都将归于“人”这个坐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城市永续健康发展,就是我们的神圣使命。”

  这,既是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也是基座;既是第一指标,也是终极指标。

  从提升民生净福利指数到以文化人、以德润城,从开辟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到打造城市“永续发展的强劲动力”,从创新城市治理到全面从严治党,其衡量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其导向非常明晰,就是“市民感受”;其指向非常鲜明,就是“让市民生活更幸福,让城市未来更美好”。

  如果一座城市徒有庞大的GDP,却始终无法令人拥有从身到心的获得感以及灵魂安放的归属感,那有何骄傲可言?如果一座城市徒有林立的现代化建筑,却遮蔽了蓝天、隔断了文脉,只留下满眼的“地表时间痕迹”,这有何可持续可言?对此,致力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成都,从两个维度给予了解读:以“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这个尺度来衡量,不仅要让成都人身得安居,而且要精神得滋养,灵魂得安放;从“国家中心城市”这个高度来丈量,成都要在全国树起一个标杆,标注“城市温度”的最高刻度;要为世界提供一个范本,书写“永续发展”的“中国解读”。

  基于此,此次成都党代会报告对两个概念的强调尤为醒目。

  其一,是建设“生活城市”这一新提法,这不仅是基于成都层面的新提法,也开全国先河。简单的字面意思后面,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慢生活,快工作”,是市民乐居、商旅眷恋、人才向往。可谓平实中见高度,普通中见内涵。不仅蕴含了成都2300多年建城史的一切磨砺,凝聚了1600万成都人对生活的所有梦想,也闪耀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价值精华。

  其二,“永续发展”一词多次出现,可谓浓墨泼洒。永续发展,必须建构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以及社会正义三大基础上,其本身,就是将对社会的、经济的和环境的关怀结合在一起的整体世界观的体现,可谓“新发展理念”的鲜明呈现。说到底,如果没有近年来民生事业的飞速发展,成都也无以承担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任。因而,吃饭、穿衣、住房、交通、医疗等等这些狭义范围的民生问题,本就是“幸福成都”的题中之义。

  更为人们关注的,是在成都对“人”字的一撇一捺书写中,如何“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如何撑起国家中心城市的高度,如何彰显城市永续发展的情怀。

  从这个角度而言,“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实际上是一个关于“重塑”的故事。不仅重塑城市生态、城市产业、城市功能,也重塑成都人对于“幸福”的认知。建设一座城市,其实质是营造一个地方居民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氛围。把“东西南北中”拆分开来,我们看到道路、产业、资源、环境;把“东西南北中”合而归一,我们看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民情风俗乃至生活方式。其中,每个成都人都被浓墨重彩标注,而由此延伸,“成都”则卓然而立。

  对成都而言,这无异于“改天换地”;对转型期的“中国城市”而言,这无异于筚路蓝缕的探路之旅。

  从这个角度而言,“天府文化”的创造性提出,更是“民生”的一次升华。文化也是民生,是更高阶段的民生。对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成都而言,民生不仅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点点滴滴里,不仅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育的“菜单”里,还在精神的滋养、乡愁的寄托、灵魂的归依。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而文化,恰恰是滋生这一香味的土壤。如果把文化放在“永续”这一维度,那么,遑论文脉、人脉,单以产业论,文化就是永续发展的不二支撑。为什么跨国公司多在美国?为什么“工匠精神”是德国的代名词?为什么说创新是英国的立国之本?这不是巧合,这恰恰是由各族群特有的文化能力所决定,这也正是文化的深刻性所在。

  从“天府文化”这一成都的独特城市印记出发,激发成都人对城市文化的自知、自省、自觉,扬城市之韵,固城市之根,立城市之品,铸城市之魂,才是成都人得更好发展、成都得永续发展的根本性基础。

  从“蓉欧快铁”,到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从“减证便民”到“双创十条”;从共享单车到“厕所革命”……如果说成都市党代会报告以一种宣言式的仪式感,强化了“人民至上”的崇高价值,那么,这些散见于各媒体的“成都碎片”,则不仅清晰浮现成都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绣花一般的细密针脚,也活画出一幅1600万成都人民福祉与依归的全景图。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一个城市的发展如果以5年丈量,也许只是场景的迁移;而如果以“人”为衡量,则不仅有了温度,有了“成色”,也奠定“永续”的基础。

  由此出发,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成都,必将延续“城不改址三千年,址不改名二千三”的历史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