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中心支撑】
强化“多中心支撑”,就是要坚持把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与城市总体规划布局有机衔接,以城市战略规划引领城市空间布局和经济地理,构建与城市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特征相匹配的城镇空间布局,实现人口、城市、产业相互融合。强化各功能区域的整体支撑作用,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文化创意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商业中心、消费中心、物流中心等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区域性多中心发展格局。
打造产业集群
聚焦重点领域
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离不开产业的强力支撑,尤其是培育先进制造新优势。站在新的起点,成都工业要勇担历史使命,以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为契机,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主攻方向,加快建成制造强市。
按照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功能分区,成都将科学定位20个工业园区、10个工业集中区的产业方向,更加注重资源、环境、空间相互协调,推进形成“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发展格局。其中,在东部高标准规划建设龙泉山工业走廊,打造成都制造主战场;在中部打造“成都创造”主阵地;在西部严控工业发展规模,优先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为此,将进一步优化制定园区产业发展目录和规划建设导则,明确园区主导产业、细分行业和准入标准,清退园区内不符合产业导向和资源管控的企业。
同时,围绕成都工业重点领域聚焦发力,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五大优势产业,积极发展人工智能、精准医疗、虚拟现实、传感控制、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促进产业链垂直整合和产业间协同联动,打造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集群。
此外,成都还大力推动创新发展,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提升产业创新力、创造力。推动制造业企业发展梯队化,进一步激活民营企业发展活力,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让成都成为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沃土。
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用好境内境外资本市场
4月13日,刚刚成立不到一年的新网银行与成都高新区举行签约仪式。这家定位于新一代互联网银行的民营银行,既没有营业网点,也没有营业柜台,更不需要财产担保,是一家完全由数据驱动的银行,将依靠数据和技术来驱动业务运营,实现金融和科技的完美融合。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血脉,金融中心功能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城市在国家或全球城市体系位次的高低。目前,成都金融机构在中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但着眼当下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目标,还要增强与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金融功能。为此,在资本市场层面,我市将要用好境内境外资本市场,在财务管理上引进境内外优秀的财务管理机构和模式,同时要成立结算中心,采用新型金融服务模式,通过金融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同时,在财富管理方面,将引进一批境内外优秀的财富管理机构;在结算中心方面,将加强跨境结算中心以及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结算等;在新型金融方面,将通过金融创新来推动成都经济的转型升级,成都也将结合自贸区改革,在金融科技、商业保理等很多方面进行探索破题。
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文化创意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商业中心、消费中心、物流中心等,既要充分考虑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战略功能实现的空间要求,也要考虑到这些战略功能在选址上的特殊要求。根据各自特色,形成功能互补的区域性多中心发展格局,为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深入落实省委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强化成都首位城市责任担当,还将积极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以全面改革试验和建设天府新区、天府国际机场、天府国际空港新城为契机,促进区域设施共建、产业协作、功能统筹和环境共治,推动成都平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以共建自贸试验区为载体,围绕服务贸易自由化和国际产能合作两大开放重点,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建设高标准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园区,积极推动与川南经济区协同发展。以成渝深化合作为契机,积极推动川东北经济区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推进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分工协作,强化长江经济带上游极核,加快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共同建设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以资源开发、旅游合作为重点,强化与攀西经济区协作。以建设成阿、成甘等飞地工业园和省内对口帮扶为载体,加强与民族地区在清洁能源利用、绿色产业深加工等领域合作。
本报记者 杨彩华 袁弘 宋妍妍 摄影 马丁 张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