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近日,德阳援建结对帮扶人员到若尔盖县巴西乡下巴西村脱贫户卓玛措家,为她规划装修新家,创办藏家乐。本报记者 吴传明 摄

②在成都市金牛区援建项目支持下,农牧民实现了多渠道增收。图为石渠县色须镇专业合作社分红大会现场。省委藏区办供图
援藏成果体现民族亲情
圆 桌
主持人
本报记者 钟振宇
嘉宾
省委藏区办专职副主任
徐君
红原县县长
嘉央罗萨
遂宁市船山区援藏工作队领队
邓勇
过去五年来,我省实施了“7+20”首轮省内对口援藏工作,并且在去年8月启动新一轮“9+32”对口援藏工作,新增一批支援方。作为省内对口援藏工作的决策者、参与者、亲历者,他们对此有哪些感触?
记者:在第一轮省内对口援藏工作中,有哪些感受和体会?
徐君:过去五年,省内对口援藏取得了巨大成效,也收获了很多经验,其中,“凝聚工作合力”是很重要的一项启示。首先,支援方把援藏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办,构建全社会参与的立体式援藏格局;受援地在做好协同配合基础上,抓住机遇,借鉴吸收支援方的发展思路,不断提升自身眼界和水平;省直有关部门则站在全局高度,发挥好了组织协调作用,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确保对口援藏工作发挥出巨大综合效益。
嘉央罗萨:基层的实践证明,省委、省政府对口援藏工作部署得民心顺民意,绵阳市的援建成果体现了藏汉一家亲不可割裂的民族亲情,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有力见证。过去五年,我们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任组长的承接对口援藏工作领导小组,积极配合编制了绵阳市对口援建红原县五年实施规划,优化项目审批,加快援藏项目落地速度,合理安排援藏干部人才岗位,使他们安心工作、放手干事。
记者:推进新一轮援藏,有哪些认识和打算?徐君: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9+32”援藏工作战略意义。四川藏区的稳定,事关整个藏区乃至全国的大局稳定,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决定了对口援藏是项长期工作,同时,藏区自然条件艰苦,要缩小同内地差距,除了自力更生,仍需借助外力。下一步,我们将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发现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让藏区农牧民进一步知晓“惠从何来”,同时激励更多干部人才奉献藏区。
邓勇:船山区是首次参加对口援藏工作,这决定了我们不可有丝毫马虎。为此,我们建立援受双方定期互访机制、帮扶工作双向汇报制度,对口帮扶工作小组定期同时向船山区委和理县县委汇报帮扶工作推进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在区县对口援助帮扶基础上,着手建立和落实乡镇、部门、学校、医院和村(社区)对口帮扶机制,将区县对接拓展为“多层”互动,将“单兵作战”升级为“集团作战”,推动对口帮扶取得实效。
援藏干部张志君:艰苦的地方历练人
新 闻 当 事 人
□本报记者 钟振宇
5月3日,团省委挂职巴塘县的援藏干部张志君接到噩耗,62岁的父亲因癌症过世。在赶回老家奔丧的途中,他尽可能按捺心中的悲伤,但愧疚之情却难以释怀。
去年底,张志君的父亲被检查出癌细胞全身扩散,医生的结论是最多还有几个月。当时正值脱贫攻坚验收的关键时期,作为县委脱贫专职副书记的他,选择把这个消息藏在心底。
“忠孝常难两全。一批比我先到的援藏干部,用优良作风感染了我。”张志君说,一年多援藏经历中,他感受到,最艰苦的地方最历练人。在巴塘最偏远的地巫乡,两位援藏干部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去年,张志君三次前往距离县城200公里、位于金沙江边的地巫乡。在地巫乡,他认识了成都市双流区援藏干部、地巫乡中珍村第一书记付家毅。当时,付家毅已在体检中查出了包虫病弱阳性。组织上要求他暂时不回藏区,尽量在成都吃药休息。可他丢不开手中的援藏事业,经过短暂治疗后返回藏区,边吃药治疗边坚守工作岗位。他被巴塘县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另一位是地巫乡坝伙村时任第一书记李彦自。作为双流对口支援巴塘女干部,在其他人眼里,李彦自就是典型的“女汉子”。对涉及援建项目需下乡调研的工作安排,她从不叫苦叫累,和其他男同志一样吃干锅盔、睡大通铺。李彦自还结对成为当地小学生益西志玛的汉族“母亲”。
“援藏干部发挥作用,一是要发挥自身优势和派出单位优势,二是要有一颗充满爱的责任心。”张志君说。作为一位来自共青团系统的援藏干部,张志君也充分发挥派出单位优势,积极争取各类资金物资合计1000多万元。与此同时,他还利用个人资源,联系300多万元资金物资支持巴塘脱贫攻坚工作,所建立的“唯品会”教室、“三妹”助学等项目得到了当地群众认可。
声 音
我家孩子常年生病,家里的钱都花在孩子的身上了。村里来了援藏工作队,又有医疗小组,不出门也能为孩子看病了,真是太好了,非常感谢党和政府,我和家人永远会感激的。
——色达县降央村村民泽交
对口援藏工作中,绵阳市派出优秀的干部和人才,每年安排培训资金,给予壤塘县极大的智力支持。援藏干部还与贫困户结对子,通过产业扶贫、观念扶贫,变“输血”为“造血”,贫困群众主动脱贫意识得到增强,民族团结的情谊得到深化。我们组织部门也派出120余名本地干部人才到绵阳等地学习锻炼,培养储备更多“不走”的优秀人才队伍。
——壤塘县委组织部部长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