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 点
农家办旅游 山村果茶香
□本报记者 罗向明 王飞 游飞
“你们来看朱家的‘摇钱树’哇!”5月9日,记者刚走进石棉县丰乐乡蜡树村村口,村民李杏芳就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李杏芳所说的“摇钱树”,是村民朱晓敏家果园里的两棵枇杷树,已经坠满了金黄色果子。
“去年,光这两棵树上的果子,我就卖了一万多元。”朱晓敏边摘枇杷边跟记者聊天,震后在政府派来的技术员的指导下,她重新梳理果园,走精品化之路,每年仅通过150株枇杷树,就能带来4万元左右的收入。“下一步我还想加入采摘体验,端上旅游饭。”
而在离石棉县不远的汉源县申沟乡,村民汪国华已经尝到了旅游带来的甜头。申沟乡由于水土气候的优势,每年桃花都开得异常绚烂,吸引许多游客慕名前来观赏。2014年初,老汪家的“香约桃花源”农家乐开始迎客,仅去年,农家乐收入近16万元。
灾后重建中,雅安市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文章,大力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雅安市委农工委副主任胥强介绍,目前,3条产业走廊共建成休闲观光农业园(基地)16个、现代农业园区5个,辐射带动全市90%以上的农村和农民发展产业、致富奔康。
如今,农旅结合发展战略在名山区体现得淋漓尽致。名山全区75%的人口都在从事与茶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90%以上的农户种茶,农村人均茶园面积达1.5亩以上。为了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名山区在灾后重建中,全域建设蒙顶山国家茶叶公园,打造了从蒙顶山到牛碾坪32公里的“中国至美茶园绿道”,落实茶旅融合。
每逢周末,一辆辆满载家人和亲朋好友的各式小轿车挤进牛碾坪“茶家乐”,成千上万的游人在茶叶公园里尽情享受“醉氧”的喜悦。根据名山区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去年名山区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8.5亿元,全年接待游客342.3万人次,带动农民就业人数1.58万人,“茶家乐”功不可没。
聚 焦
看矿石废料如何变微晶玻璃
□本报记者 罗向明 王飞 游飞
一车花岗石尾矿废料经过1000多度的高温熔化,压延,冷却,最后变成一块环保、时尚的玻璃微晶体绿色饰材……5月9日,记者走进荥经县烈太循环经济示范园,在四川一名微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近距离见识了一盘“变废为宝”的神奇之旅。
偌大的厂房内,除了温度明显高于室外,几乎看不到扬尘,听不到噪音。
“我们回收荥经当地石材生产企业排放的花岗石废弃物原料,利用企业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全电熔压延法,生产出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绿色饰材’的微晶玻璃系列产品。整个生产流程中,废料、废水、废渣全部实现了封闭循环利用。”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德良告诉记者。
走到车间尽头,刚好一块白色板子下线,用手触碰一下,还有点烫手。这块板子不久就会用到成都地铁7号线上。张德良笑着介绍,“别看整个生产流程看似只有这几步,但每步都是创新技术攻关的成果。就这条生产线上过程最长的‘冷却’来说,稍微掌握不好,纯色的通体微晶石就会出现杂色,成为废品。”
从2015年产值2个亿,到2016年的4个亿,今年,一名微晶更是迎来爆发式增长,订单量已超过目前最大产能,预计产值达10个亿,成都、广州、南昌等地铁订单持续增长。
“订单增长的速度与我们研发创新形成正比。”张德良说,一名微晶从一开始就始终坚持新材料的核心系统研发开发应用,在企业投资的10亿中,研发投入就占了五分之一,还建立起全国唯一的微晶玻璃产业技术研究院,申请各类专利32项,产品无论从颜色还是造型及工艺上,都越来越丰富。“今天刚刚公布的四川省2016年专利奖中,我们一个专利获得了二等奖。”
张德良说,企业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依托雅安的资源能源优势,通过三到五年左右,发展形成年产3000万平方米微晶石的产能,实现百亿销售规模目标;第二步通过技术、工艺、装备、人才、品牌的输出,打造千亿产业集群;第三步通过横纵联合逐步实现新型建材转型升级,打造新型微晶建材万亿产业集群。
一名微晶的发展,是雅安灾后重建加快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
“灾后重建不是简单重复建设,而是在重建中坚持科技创新,走提升发展之路。”雅安市科技局局长刘江说,雅安市坚持强化各特色产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加大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力度,促进整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灾后重建中,雅安市提出通过创新驱动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碲铋合金以及晶体材料和精细化工的“六大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在继建立起全国第一个微晶玻璃产业技术研究院后,雅安市成功组建雅安藏茶产业技术研究院、现代茶叶科技服务中心等市级研发载体4家,组建成四川省藏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碲铋产业技术研究院2家省级研发平台,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攀西战略资源试验区的发展。
不久前,雅安专门制定《雅安院士(专家)工作站实施办法(试行)》,推出给予20万元至50万元建站经费资助等优惠政策,促进雅安企事业单位积极探索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