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闻 当 事 人
治理“垃圾围村”村民只掏1元钱
□本报记者罗之飏
5 月 4日,一场夜雨后,丹棱县龙鹄村潮湿的村道上透出一丝凉意。村支书罗朝运一大早就在村子里转悠,查看垃圾清理情况。这天他的身份是卫生管理员。
当了10多年村支书的罗朝运第一次换这个身份还是在6年前。2011年3月,龙鹄村首次尝试将垃圾治理“外包”出去。垃圾治理承包竞标当天,全村402户人来了398户,7个村民投了标,村民张治明以36400元的最低价中标。
之前,被垃圾围村的龙鹄村想了不少办法。每年都组织村干部和村民租船清理河道垃圾;从2009年开始还雇了2名保洁员专门负责,结果因工资低、监管不到位,保洁员没积极性,垃圾经常溢出。
张治明承包垃圾治理后,和另外两个人合作,从垃圾收集到分类再到转运,一年成本只要1万多元。张治明已连续承包龙鹄村生活垃圾治理达5年。
外包的同时,龙鹄村修建了三类垃圾池,一种是每3户到15户不等的联户定点倾倒池,全村有63个,覆盖了每个角落;一种是在1到3个村民小组的中心位置修建的3个联户分类减量池,垃圾治理承包人要负责把村民倒在联户定点倾倒池里的杂草、果皮等能自然分解的垃圾挑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腐化再埋到果树田间;最后一种则是村垃圾收集站。“承包人的工作就是将剩余的垃圾运到这里,就结束了。”罗朝运说。
不同规格的垃圾池全部由县财政投入修建,统一规格和材质,联户定点倾倒池每个只要300元,分类减量池只要1500元,村垃圾收集站再配几个垃圾桶,最大限度节省开支。
罗朝运发现,经过回收和腐化堆肥后,最后运到村垃圾收集站的垃圾只剩约20%。因此,村干部在监督垃圾治理承包人的同时,也会监督村民按要求进行垃圾分类和定点倾倒。
2011年开始,对村民收取每月1元钱的卫生费,全部用来支付外包费用,不够的则由村集体和县政府补贴。1元钱将村民“串联”起来,将治理行为和村民的切身利益结合在了一起。
丹棱县还建立了县、乡镇、村组三级管理机制,进行目标考核、季度评比和暗访曝光。多了一重身份的罗朝运,也多了一份县上用于奖补村干部的卫生管理费。
切 片
全国首个省级数字城管平台运行满一年
□本报记者 罗之飏
“今年前5个月,全省城市管理中广告牌占道、非法张贴小广告和小商贩无照经营是最突出的三类问题。”5月8日,省住建厅信息中心,管理人员轻点鼠标,在全省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上找到了“答案”。
今年5月,我省省级数字城管平台迎来运行满一周年的“生日”,是全国第一个建成并投入运行的省级数字城管平台,主要由数据上报、数据挖掘、综合展示、统计分析等系统组成,已形成由近千万条事件问题构成的省级城市管理数据库。
自2007年以来,全省40个城市先后建成数字化城市建设管理平台,省级平台充分整合多个子平台信息化资源,实时采集197类全省城市管理问题数据,以实现“一键式”查询和管理。
省住建厅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平台一方面通过视频监控、门户网站等检索收集各地城市管理问题,实时派发当地主管部门整改,并全程记录纳入当地当月考核评价;另一方面,通过量化考核指标,自动生成评价结果,每月以数字简报形式编发,最终汇总成各地年度目标考核成绩。
成都、德阳等7市日前正开展城市执法体制改革试点,省级数字城管平台为全省开展城市管理改革试点,建立用数据决策、管理和创新的城市管理新机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