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员说:我们牢记总书记重托]史进洪:率领村支部用“三件法宝” 促“三无村”变“富裕村”

2017年05月15日 10:34:31 来源:四川新闻网
记者 周瑜原 编辑:邱令璐

史进洪在学习花卉苗木的知识

  四川新闻网宜宾5月15日讯(记者 周瑜原)2001年,年仅27岁的史进洪临危受命,担任代家村党支部书记。16年来,他一直践行着“尽快帮助村民脱贫致富,让山里人过上好日子!”的铮铮誓言。近年,他率领村支部运用“三件法宝”工作法,带领村民群众发扬“勇敢闯、顽强拼、齐奋进”的“代家精神”,闯出了一条特色花木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富民强村之路。据统计,10多年前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574元,到2015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提升到17984元,年集体收入从0增加到50.97万元。代家村在史进洪的带领下走向了脱贫奔康之路,代家村从一个典型的无区位、无资源、无产业的“三无”村,建成了宜宾市闻名的“富裕村”“花园村”。

史进洪带着村民一起干农活

  党员干部先行先试 荒山种上“摇钱树”

  宜宾市珙县代家村地处乌蒙山区,距珙县县城80公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高山村,土少地贫,交通不便,曾是一个无区位、无资源、无产业的 “三无”贫困村。村民史元法表示,以前上罗镇代家村有句俗语,“光棍起堆堆;要想安个家,只能讨个‘二门亲’。”这就是代家村以前的真实写照。

  珙县上罗镇副镇长、代家村党支部书记史进洪介绍,2001年6月,他在参选村党支部书记时,向代家村全体党员、村民作出了庄严的承诺,他一定要找到一个好项目,带领全村人发家致富。他上任之后,面对代家几乎一穷二白的现状,他和村“两委”一班人千方百计找项目、闯市场、兴产业,经历了长达6年之久的创业阵痛期。

  为了找到发展的路子,他先后多次召集村“两委”一班人商量发展思路,有村干部曾提出发展大棚蔬菜,也有提出搞水果产业,有的说搞规模化水产养殖,有的说能不能引进龙头企业等建议。代家村“两委”讨论了许多次,均没有结果,并且很多想法都与代家村的条件相悖,他和村“两委”一班人一度陷入了迷茫。他们一筹莫展之际,决定组织村、社干部外出了解信息、找项目。

  史进洪介绍,2002年7月,他了解到当前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绿化关注度高,黄桷树是其中比较畅销的一种花木的信息后,便带头出资1500元,自费带领10余名村、社干部跑到了泸州石洞镇,找到了当地的专家陈兵,对黄桷树的市场需求、土壤气候条件、种植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请教。回村后,他又购买相关书籍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对代家村土壤气候条件是否适合种植黄桷树进行论证,确定代家村完全具备种植条件后,他又多次与专家陈兵沟通了解市场变化情况,并几次带队到成都、泸州等地考察市场。最后,村“两委”一班人一致认为,种植黄桷树,肯定能致富。当代家村“两委”一班人满腔热情,以为给全村找到了一个好项目,没想到却遭到了村民的质疑,甚至比种大棚蔬菜、规模化水产养殖的反对声音还多。

  史进洪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当时有村民表示,“他们祖祖辈辈都种粮食,种花木也能填饱肚子。”“地拿来种花木,好看不中用,我才不干哟,‘憨包’才干!”经过村“两委”轮番做工作后,只有几名党员和干部表示同意,这让我们始料未及。“为了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于是我下定决心,要带着村民一起干,要是干成了,村民陆续就会跟上来。2003年,我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用3分的利息借了5万元钱,带着5名党员干部种起了黄桷树。”

  三年后,史进洪主动跑市场、找买主,联系宜宾市中银公园购买了5万多元的黄桷树和花卉,他们赚到了第一桶金,获利近4万元。接着,长宁县又购买了1000多根花木,又获利4万多元……仅这一年,他们就赚到了30余万元,在全村引起轰动。三年的实践和成果让村“两委”一班人更加坚定了发展的信心,也让村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曙光。


 

史进洪展示收到花卉苗木的求购信息

  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让村民个个当老板

  富裕起来的代家村,成为了周边乡村争相学习的对象,“兄弟村”纷纷安排人员前来参观学习,史进洪隔三差五就会收到讲课的邀请函,每逢前来讨教者,他都会既倾囊传授。史进洪说:“只有村民富裕了,支部才算建好了。只有村民服心了,工作才算干好了”。

  史进洪大力推行“支部+专合社+公司+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先后组建群兴花木专合社、园林绿化工程公司,注册乌蒙山盆景商标,带领全村群众发展花卉种植,村集体按专合社销售额的2%、按公司纯利润20%提取集体收益,村集体年收益达50.97万。同时,推行“等比定销”方法,让种植农户按种植面积定销售数量,让村民个个当老板、人人有钱赚。

  2016年,史进洪针对部分群众反映缺少发展本钱难题,史进洪推动村“两委”与珙县农商行签订了信用担保协议,农户根据村“两委”评定的信用等级,可直接在农商行一次性贷款5—10万元,解决了群众燃眉之急。“跟到史书记走没错得,住得到好房子,开得起车子,赚得到票子,这样的书记我们拥护得很。”代家村村民史元法说。

  “少取、放活、走出去,让农户、商家、集体各取所需、个个受益是代家村产业成功的关键。”史进洪说,他们在巩固拓展线下客户同时,紧扣“互联网+”的战略,通过中国花木网、微信、QQ群等电商平台进一步拓展客户源,把产品卖到了成都、重庆、广西、贵州等地。2015年,代家村实现花卉利润888.26万元。2016年,代家村91%的土地上种上了花卉苗木,88%的农户当上了花木老板。

  “我们将坚定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从单一的种树子向地上种树、树下养鸡、山上建农家乐立体发展转变,从单一的卖树子向卖盆景、卖文化、卖旅游、卖服务多元发展转变。带领村民走向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让村民个个‘当老板’。”史进洪说。

  “三件法宝”使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代家村便民服务大厅的墙上写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它不断地警醒和鞭策着史进洪和全村党员,使他们找到了“支部和党员带头闯新路”“一本民情台账”“四块监督黑板”这三件“法宝”。

  代家村便民服务中心的角落里,总是整齐的摆放着几双筒靴。这是代家村党支部一班人的重要装备,不管天晴还是下雨,史进洪总是脚蹬筒靴,经常与党支部一班人踩着田坎、爬山涉水,收集民情、倾听民声,哪怕是针头线脑小事,都一一记录在民情日记本上。“今年降雨较少,代家三社和五社原有的两口水井缺水严重,群众建蓄水池的要求十分强烈”。经过“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的程序,村集体出资3.85万元解决了资金问题。将该地总容量为420立方米的4个蓄水池已投入使用,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流到了17户村民的家中,村民都说村党支部又办了一件大好事。

  “2016年5月28日,维修冷水河堡坎用水泥3包43.5元,技工工资120元。”这是代家村广场的黑板上财务公开的内容。黑板上,代家村无论是工作经费、为民服务资金,还是集体经济的每笔款项的去向和使用都清清楚楚,数字精确到了角,村民只要往黑板前一站,心中自然有了一本明白账。而这样的黑板,代家村还有三块,分别是“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合作社公开”,村上坚持每月1号公开一次,10多年来雷打不动。有时稍微迟上那么一两天,监委会主任就会提醒史进洪“书记,该公开了噢”。

  这仅仅只是史进洪不断强化村级民主监督的其中一个法子,他还发动村里威望最高的老党员史元法牵头组建了以社会贤达、老干部为成员的老体协“第三方”,全程参与代家村各项议事决策监督。代家村的党支部领导、村民议事会决策、村委会执行、监委会监督是标准的流水线。

  近年来,村集体先后出资118.57万元,修建入户路8700米,安装入户管道2.35万米,修建垃圾池32个,安装路灯100盏……件件事都办在了群众的心坎上。站在代家轿顶山的山顶上俯瞰新村聚居点,青瓦白墙的栋栋“别墅”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周围的小山坡上披满绿化村,把青瓦白墙衬托得更加耀眼。如今的代家村民,户户通水泥路、喝自来水,90%群众住上了小洋楼,村民们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珙县县委组织部供图)

  相关链接:【专题】喜迎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特别策划——四川党员说:我们牢记总书记重托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