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按下跨越发展“快进键” 四川民族地区跑出“加速度”

2017年05月19日 07:11:17 来源:四川日报
记者 钟振宇 等 编辑:覃贻花

  圆 桌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主持人

  本报记者 钟振宇

  嘉 宾

  省民宗委主任姚斌

  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道洗面桥社区党委书记李晓林

  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中央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新形势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要举措。围绕这一主题,记者与省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基层社区干部进行了对话。

  记者: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你们有哪些做法?

  姚斌:我省是一个多民族大省,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在我国民族分布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这需要我们深刻认识没有全省各民族的团结奋斗就没有四川的发展、稳定、和谐。

  近年来,全省上下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值得一提的是,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专章,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做出规划部署,进行高位推动。

  李晓林:针对成都市洗面桥社区多民族聚居的特点,我们通过建立社区互嵌式民族工作联络小组、召开少数民族经营户联谊会、举办民族文化节活动等多种方式,探索城市民族工作新形势下的互嵌融合途径,不断创新服务管理,赢得社区常住和流动少数民族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记者:争创民族团结进步同步全面小康示范省,有哪些新打算?

  姚斌:我省已印发了《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奋力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同步全面小康示范省工作方案(2016-2020)》,提出通过五年努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同步全面小康示范省。按照分步走思路,我省将以民族工作任务重、工作基础条件比较好的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和成都市为下阶段创建活动第一梯队,实行重点推进,争创全国示范州(市),其他地方发挥优势积极跟进,实现全省整体创建总目标。

  李晓林: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只有逗号没有句号。下一步,我们将以创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示范社区”为抓手,不断加大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力度,在创新举措上下功夫,努力打造示范社区升级版。

  新闻当事人

  种蓝莓办羌家乐羌村村民迈上致富路

  □本报记者 钟振宇 张庭铭

  进入5月中旬,初夏的炎热一阵阵袭来,而邛崃市南宝山依然清幽凉爽。

  作为“迁徙羌家”农家乐的主人,邛崃市南宝山镇直台村村支书陈学平最近接到了好几个山外打来的咨询电话,都是关于预订今年夏季包月住宿避暑的。陈学平说:“村民们看到旅游能致富,今年村里新增了5家羌家乐,接待能力将大幅提升。”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摧毁了阿坝州汶川县龙溪乡直台村羌族群众的家园。在各级党委政府关怀下,2009年秋,作为汶川地震灾后唯一整村跨区域迁徙内地的少数民族村落样本——“云朵上的民族村”直台村搬迁到了南宝山镇。

  7年多来,作为村支部书记,陈学平见证了直台村的新生历程。地震前,村民靠山吃山,主要种植玉米、土豆、白菜等作物,散养猪、牛、羊等牲畜;每年初夏,家家户户都上山采挖虫草等药材。永久搬迁后,羌族受灾群众面临的根本问题是生存和发展。村民们通过种老川茶,流转土地种植蓝莓,获得租金收入和劳务收入。

  陈学平说,直台村是距成都最近的羌村,打造民俗休闲旅游产业成为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共同愿望。2015年,政府启动民居羌式风貌改造,一些有眼光的村民同步开展了住宿改造。借力次年的蓝莓旅游节,羌家乐在暑期旺季出现了“一床难求”。

  “我们家共腾出了7间房14个床位,去年夏季营业毛收入7万多元。”陈学平给自己的店取名“迁徙羌家”,去年,客人来了吃住每天人均消费120元,不仅能品尝到猪膘肉等羌族传统美食,还能免费观看羌族歌舞表演。陈学平说,在政府关心下,村里将开展规范化培训,并考虑成立自治协会对民俗休闲旅游产业统筹管理。“种植蓝莓+羌村避暑游,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就是直台村村民未来的致富路。”陈学平信心满满。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