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区
贫困农户:“今年脱贫摘帽没问题了”

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桂花乡香楠村种植的赶黄草。(王军 摄)
地处乌蒙山区的泸州市古蔺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按照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到2018年底要减贫7.43万人,2019年成功实现贫困县“摘帽”。
近日,记者走进古蔺县桂花乡香楠村,看到田里插上的不是水稻秧苗,而是一种不认识的草。
“这是赶黄草。以前我们也种谷子,去年才开始种赶黄草,虽然这个要摘花、采叶,麻烦点,但是收益好得多。”村民王弟琴说,她家6亩水田都种上了赶黄草,每亩可收入近3000元,“今年脱贫摘帽是没问题了。”
赶黄草为古蔺县地道药材,种植的经济效益较高。2015年开始,桂花乡就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把赶黄草种植作为当地扶贫的主导产业。
桂花乡党委书记胡冰说,目前赶黄草产业覆盖了香楠村77%的贫困户,家庭增收可达4000-8000元,将有力保障2017年整村脱贫。

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大寨苗族乡富民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王军 摄)
桂花乡这样的产业扶贫之路也在周边铺展开来。在古蔺县另一个省级重点贫困村——大寨苗族乡富民村,今年种植了300多亩药用白菊。
“这片菊花不仅可以药用,还可以观赏用。我们立足于产业发展休闲农业,打造乡村旅游来提升老百姓的收入。”村长陈兴敏说,富民村去年底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们今年3月搬入新家。当前,全村正计划依托绿色生态优势,推动农旅融合发展的产业扶贫模式。
屏山县构建的股权量化新模式,让扶贫资金变资本,贫困群众变股东;兴文县在石漠化地区探索出“人平两亩桑,脱贫奔小康”精准到人的扶贫模式;古蔺县推出“三精准”脱贫模式和“三针对”帮扶模式;叙永县注重“企业(专合社)+农民(贫困户)”的利益链接机制,加强三产融合……乌蒙山区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推行特色模式,开创了脱贫致富新局面。
大小凉山彝区
贫困村:“公路修到家门口,为致富奔小康注入强劲活力”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火头村,公路建设如火如荼。(赵海华 摄)
从会东县城驱车3小时到达松坪镇后,拐上一条像飘带一样缠绕在崇山峻岭中的泥土路,并在这条凹凸不平的路上颠簸近2小时,才会到达火头村。
2015年,林芳以53岁的“高龄”出任火头村第一书记。当她第一次来到村子时,这里的境况让她纠心——村里人祖祖辈辈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全村264户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达55户。
“要致富,修公路。”脱贫攻坚工作启动后,村两委和镇党委达成打通交通命脉的共识,通村通组路修建工程提上了日程。
一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正一步步向远处延伸。沿公路建设工地行进,砌堡坎、填水氹……处处是干部群众热火朝天修路的劳动场面。
“以前建房买水泥、石灰等材料,全靠人背马驮,运输费比材料费还贵。公路修通,运输成本降低了,群众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红火。”副村长唐顺东说。
村里的文书接过唐顺东的话头:“公路修到家门口,物流、信息流就进来了,群众因地制宜种植蔬菜、林果,发展养殖业,为致富奔小康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根据《大小凉山彝区2016—2018年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推进方案》,四川3年拟规划实施“5+31”干线公路、8215公里农村公路以及客运站、内河水运、养护设施和交通信息化项目,完成投资550.4亿元。其中,3年新改建农村公路8215公里,规划完成投资61.5亿元,确保到2020年实现所有乡镇通油路、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的目标。幸福美好生活的大门正在开启,彝区群众迎来脱贫致富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