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花”功夫促脱贫
力度
工作摆位之高
领导组织力量之强
政策推进力度之大
“绣花”功夫下得之深
前所未有战果
2012年底
750万11.5%
贫困发生率全省贫困人口
2016年底272万4.3%
标准
国家标准(底线标准)
贫困县、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低于3%,贫困户年人均收入稳定超过现行扶贫标准,实现吃不愁、穿不愁和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四川标准(高线标准)
在国家标准基础上,围绕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四个好”细化标准,贫困县摘帽增加“三有”,即乡乡有标准中心校、有达标卫生院、有便民服务中心;贫困村退出增加“五有”,即有集体经济收入、有硬化路、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有通信网络;贫困户脱贫增加“六有”,即有义务教育保障、有基本医疗保障、有住房安全保障、有安全饮用水、有生活用电、有广播电视
民生不断改善
财政民生投入一直稳定在公共财政支出的65%左右
10大民生工程
就业促进工程
扶贫解困工程
民族地区帮扶工程
教育助学工程
社会保障工程
医疗卫生工程
百姓安居工程
民生基础设施工程
生态环境工程
文化体育工程
民生福利
收入
过去五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7%、11.5%
教育
2016年民族自治地方全面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
医疗
2014年,我省全面启动分级诊疗制度,成为全国第一个以省为单位全域实施分级诊疗的人口大省
就业
2016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04.08万人
社保
2016年11月末,全省企业、城乡居民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达5178.0万人
习近平:
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四川答卷:
发展的目的在共享,需要解决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着力补齐发展短板和增进人民福祉。“十三五”时期,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民生社会事业,另一方面要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共享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党对人民最真挚的郑重承诺。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坚持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着力补齐发展短板,增进人民福祉。
我们集中力量,以“绣花”功夫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实现首战告捷;我们通过实施民生工程,办好民生实事,结合省情实际,大力增加教育、卫生、就业等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我们通过增强法治保障,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创造发挥作用的稳定环境……全省9100万人民携手践行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发展的深刻内涵,让群众把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写在心间。
家庭账本里的幸福
478万老乡摘掉穷帽
全民共享
【账本解读】
5年间,全省跟谭信显一样幸福的脱贫摘帽老乡,足足有478万人。幸福,背靠的是共享发展理念这棵大树。共享发展要求发展成果覆盖全民,2012年底,四川还有750万贫困群众,成为同步奔康的“锅底”。四川省委、省政府果断挑起重任,将脱贫攻坚确定为四川头等大事,创新提出“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体系,举全省之力,持续精准用力推进,蹚出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脱贫攻坚路。5年间,我省首次以省委全会形式专题部署脱贫攻坚,成立四级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体系,省领导率队开展7次全省性大督导,5万余名帮扶干部下沉贫困村,打出“3+10+N”政策组合拳,端出攻坚“硬菜”、下足“绣花”功夫。5年来,为彝区先后开出十项扶贫工程良方和17条特殊措施,创新设立四项扶贫基金,县域内就诊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个人支出控制在10%以内,农村低保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今年全面实现,“四好村”创建蔚然成风……一仗接着一仗打,脱贫攻坚“蜀绣”雏形初现。2016年,全省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贫困人口一举减至272万,被国务院表扬为扶贫开发考核“三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