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殷航 杜江茜 摄影报道
1600公里,是成都和香港的直线距离。每天,有6个航班往返于双流和大屿山,不到3小时,就能从成都抵达香港。远看,这两座城市似乎搭不上关系;近看,却又千丝万缕。
大春熙路商圈,成都的商业中心。每天早上,大量市民通过地铁、公交、出租车,进入位于春熙路、红星路和东大街的写字楼中,开始一天的工作。他们中有这样一群人:两部手机、普通话英语粤语随时切换、喜欢少油清淡食物,下午3点15分是下午茶时间、搭乘电梯时习惯站在右边……
这些标签足以显示共性——他们来自香港。事实上,生活在成都的香港人很多,他们从事金融、酒店、医疗、餐饮、地产等工作,也创业。
大春熙路商圈是他们集聚的区域之一,这些港男港女从尖沙咀、中环和铜锣湾走来,吃惯了三明治、沙拉,也能坐在街边嗦一碗肥肠粉、撸个串。
A成都港男
土生土长香港人 带来纯正茶餐厅文化

在茶餐厅里的何达仁(左)和搭档潘正耀。
遇见·港式茶餐厅
6月的最后一个清晨,闷热。推开路边的一家港式茶餐厅,这是这里一天中最为静谧的时刻。
50岁的香港人何达仁和搭档潘正耀坐在店里,一人一杯柠檬水、共享一碟火龙果,用粤语随便聊着,不时看看手机里新闻直播。
还有一天,香港回归祖国就20周年了。
“真快呀,我们到成都开店,也有7年了。”何达仁的普通话咬字很清楚,头发花白的他,穿着橙色运动衫,精气神十足。在成都多年,他仍保持着每天早上8点,到茶餐厅吃一顿港式早点的习惯。
走进何达仁和潘正耀的茶餐厅,懒洋洋打着转的吊扇、墙壁上缤纷的花格子砖、手写餐牌、小卡座和霓虹招牌,几乎具备了所有港式茶餐厅的元素,也是不少上班族和在蓉香港人的“聚点”。
时针拨回到2009年,何达仁从香港来到成都,一下飞机,他就被朋友拉着去航空路的一家港式茶餐厅喝奶茶。彼时,整个成都的港式茶餐厅只有3家左右。也是这一次,有着多年餐饮从业经验的何达仁发现,位于西部的成都,是一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
“对于不少成都人来说,不管粤菜川菜,煮得好吃就是王道。”拉着搭档潘正耀,这两个香港“爷们”,将第一家店开在春熙路商圈,地道的粤式奶茶、菠萝油、公仔面、烧味,征服成都人的胃,如今,他们的店已经在成都开到6家,不少香港朋友慕名而来。
“成都,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嘛。”潘正耀乐呵呵一笑,“近一点的太古里、宽窄巷子,远一点的都江堰,乐山大佛,我们都不知道去了多少次,一帮香港朋友爱得不得了。”
融入·第二个家
简单笔触勾勒出一朵玫瑰花,这是何达仁茶餐厅的商标,被印在店内的每一个餐具上。这样的标志,是何达仁对于茶餐厅最初的认知。稚子之时,第一次被父亲带去的路边的“茶档”,除了记住奶茶的香醇,还有就是印着一朵黑玫瑰的霓虹招牌。
香港,也有着茶餐厅的演变,这个最草根最地道的饮食场所,被认为是香港最市井的文化,陪伴着港人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也出现在无数的香港电影和电视剧中。
“我们想要把香港的茶餐厅文化带到成都。”这是何达仁和潘正耀在开店过程中逐渐清晰的目标。开店至今,有年轻的情侣点一份牛排,坐在卡座,寻找电影《花样年华》的感觉;也有慕名而来的食客,找到何达仁,想去厨房看看港式奶茶到底是怎样调制的;还有不少在蓉的香港人,跑到这里喝杯下午茶,看看报纸,侃侃大山。
如同隐藏闹市的花,这家港式茶餐厅已经融入成都的城市脉络,在车水马龙的日常中,悠悠然盛开。
在潘正耀和何达仁心中,成都已经是他们的第二个家。这些年,他们和店里的本地雇员相处融洽,如今,不但有一帮本地朋友,也热爱着火锅和川菜,房子也买在市中心不远的地方。
曾经,何达仁习惯和朋友去兰桂坊喝一杯,聊聊天,如今,他们更习惯叫上一帮钓友,去成都周围的水域钓钓鱼,在农家乐里烧烧菜。“我们的朋友有乐山、绵阳、成都的,大家随便做点特色菜,就是一大桌四川味,我们真喜欢这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