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郫都区5000亩待开发土地 种上“可食地景”

2017年07月03日 06:54:47 来源:四川日报
记者:张明海 编辑:王晓勇

  B

  “我家窗外有田园”的都市田园生活

  6月28日上午11时,54岁的广元苍溪人张慧芳正在自己分得的菜园里浇菜,60多平方米的菜园里种了红薯、四季豆、小白菜、辣椒、小葱等5种蔬菜。“从老家来到这里帮着儿子媳妇带娃娃,小孙子白天上幼儿园了,正好这里分得了一块地,既可以种菜给自己吃,又可以打发业余时间。”在老家种了30多年地的张慧芳说。

  张雪介绍,这块位于书院社区办公场所后面的待开发建设用地,现在已经拾掇一新、栽满了各种蔬菜,被居民称作“书院后花园”。

  “利用这些待开发的建设用地时,街道承担了拆墙、平场、园中道路简易建设、简单导示牌和景观以及周边栅栏的费用,这些都从区国土局每年拨付的200万元管理维护经费中支出。”任磊介绍,市民自己种菜所需的种子、肥料等费用皆由市民自己来出。

  在成都环球中心一家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曾伟,住在双柏社区的绿地国际花都三期。他每天都要从楼上拍一张自家楼下双柏社区智慧农场的照片,传到社区农场主QQ群,并专门为社区智慧农场做了一幅画:“我家窗外有田园”:画面中,一名农夫扛着锄头带着草帽,行走在田野里,自在、惬意。

  对于市民参与的热情,凉水井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忠琳还另有一番体会。

  凉水井社区57岁的退休职工张海燕找到社区,请求分得一个40平方米的田土,为的是给父亲尽一份“孝心”。“张阿姨要在郫都区帮助上班的儿子带孙娃,但80多岁的老父亲习惯了乡村生活,一直吵着要回攀枝花去。是这块40多平方米的田土,让老父亲安心留下,张阿姨才得以尽孝心。”李忠琳说。

  C

  激发“沉默的大多数”的社区治理新载体

  对“可食地景”的利用,区国土部门特别给出意见:不得构筑永久性建筑物,同时要实现管理规范。“对于街道来讲,这个管理的重点在于经营地块的人。”任磊表示。

  按照郫筒街道的规划,“可食地景”未来两个月内还将增添300亩的面积,年底之前将达到800亩的规模,遍及街道内的12个社区,辐射1万户左右居民。在任磊看来,这恰好为社区治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和载体。

  “在城市里,人和人之间是熟悉的陌生人,社区的活动也多是老年人参加,很少能让年轻人聚到一起。”在任磊看来,社区年轻人这一群“沉默的大多数”,才是社区治理和发展的中坚力量,而“可食地景”,可以吸引他们“聚”起来。

  对此,双柏社区主任熊珊感受也很深。“网上报名抽签,不到两分钟,100多个种地的名额被一抢而空,简直是比‘双11’还火爆。”抢地的人中有公务员、外企白领、企业主,还有外国人,“甚至有些人开着宝马到地边,从后备厢拿出一把锄头来下地种菜。”

  社会组织的介入,也让这种种植行为更加规范。一家已经入驻郫都区的社会组织协助“梦田者”们制定了种菜公约等程序性规范性制度。“比如,如果连续15天没有种菜和管护导致荒废,或者一年做社区志愿者没有达到3次以上,就会失去继续种菜的资格。”这家社会组织的郫都区负责人黄皓介绍。

  双柏社区居民邹洪波发起了针对双柏社区智慧农场的种子公益联盟,并牵头设计了智慧农场的设计方案。“我们还引入一家智慧农业的APP进行赞助,实现智慧农场的智能灌溉,一些在成都三环内上班的上班族,在办公室摁下手机就能给菜进行浇水。”邹洪波说。

  来自美国的郫都区居民强森在成为“梦田者”之后,也提出了积极的建议:“菜成熟之后,为什么大家不可以进行交换呢?”

  更多的设想在汇集,让平台更加充实丰满。“除了在丰收的季节,我们准备适时组织坝坝宴此类的活动之外,还将社区志愿者活动结合进来,更大程度上增强社区居民之间的凝聚力,让‘可食地景’成为促进社区居民之间交流沟通、社会和谐的有效平台。”任磊说。

  原标题:一场寻找“梦田者”的城市行动——5000 亩待开发土地上种“可食地景”

首页 上一页 [1]  [2]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