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建起民宿发展乡村旅游 “云朵上的村庄”在脱贫

2017年09月24日 08:20:14 来源:华西都市报
殷航 编辑:许成嵩

乡城县克麦村“第一书记”王强(左三)走访当地贫困户。

  精准扶贫

  四川推动1443个村发展旅游

  乡村旅游,让克麦村的村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事实上,放眼全川,乡村旅游已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

  在绵阳平武,虎牙大峡谷附近的农家乐,生意好时月入万元;在阿坝州羌区,浮云牧场一房难求,这个有着绝美景致的“网红”民宿,时常刷爆朋友圈;在汶川县水磨镇,每年的樱桃采摘节,40余万游客会蜂拥而至。

  数据显示,2016年,四川实现乡村旅游收入2015亿元,同比增长22%;25个旅游扶贫重点县从事旅游业的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15322.9元,同比增长13.5%。其中,人均家庭经营旅游业纯收入8670.4元,占比57%;全省农民人均旅游纯收入达到885.3元,同比增长12.6%。

  四川省旅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期间,四川要推动1443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去年四川“四大片区”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905亿元,占全省乡村旅游总收入的45%。其中,9个贫困县成功创建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448个贫困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占当年退出贫困村总数的18%,199个贫困村成功创建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83.56万贫困群众直接受益和间接受益。

  随着乡村旅游成为脱贫主力,乡村旅游新型经营主体也不断发展壮大。2016年,全省新增乡村旅游合作社2291家,比2015年激增5.4倍。截至目前,全省乡村旅游合作社共有2953家,已成为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扶贫的新型经营主体。

  创新模式

  鼓励贫困地区通过“旅游+”摘帽

  《四川省“十三五”旅游扶贫专项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四川将针对139个县进行旅游扶贫,涉及1443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85085户、贫困人口278980人。

  为了因地制宜推动旅游扶贫,四川推出了“打造景区带动型、发展乡村旅游型、开发旅游商品型”三类旅游扶贫模式。

  四川省旅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景区带动型”模式,即通过提升存量景区、打造增量景区,带动当地及周边居民开展民居食宿接待、景区务工、配套供应农牧产品和旅游商品销售等活动。“乡村旅游型”模式,即按照“风貌特色化、功能现代化、服务标准化”要求,依托城镇、公路沿线、农(林)产业园区等,开办农家乐和经营乡村民宿等。

  “旅游商品型”模式,即按照“创意化的文化产品、文化化的实用产品、旅游化的土特产品”三个类型,积极推动贫困地区旅游商品开发,将当地土特产品运送到景区、农家乐等游客相对集中的区域,或以“电商”方式销售旅游产品。

  在三类旅游扶贫模式的基础上,今年四川又提出“旅游+”实现精准扶贫的概念。“每个适合旅游开发的村落,都有自己的特色。”四川省旅发委相关负责人说,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景色和文化底蕴,通过旅游+美食、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农业等“自选动作”,不仅能实现精准扶贫的目的,还能通过自我“造血”真正摘掉贫困的帽子。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殷航 图由受访者提供

  原标题:建起民宿发展乡村旅游 “云朵上的村庄”在脱贫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