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肖盛雄)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上获悉,今年,我市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将在乡村振兴镇村规划试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型农民队伍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做好“文章”。
据市委农工委负责人介绍,此前省委农工委组织召开全省乡村振兴推动落实调研座谈会,提出各地要选择一些特色乡镇、中心(特色)村,结合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围绕当地优势特色资源,开展乡村振兴镇村规划先行试点,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美丽新村。今年,我市结合“四好”幸福美丽新村示范带建设,将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镇村)示范点规划编制导则》,选择部分产业基础好的镇、村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镇、村规划试点。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和标准体系,完善规划修编,今年力争完成示范乡镇和村规划编制10个以上,建成“四好”幸福美丽新村示范点30个以上。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制定出台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农村土坯房改造,突出川西民居特色,编制农房建设通用设计、施工图集,供农户选用。全市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比例要达到82%,20%的行政村实现生活污水有效处理,完成4.9万户农村土坯房改造。
着力推进职业农民制度试点。建立完善相应制度,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通过技能培训力争使每名外出务工人员掌握1至2门职业技能,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今年将全面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基本消除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
建设新型农民队伍。德阳市(绵竹)乡村振兴农民大学已在加紧筹建,拟在绵竹设立1个本部,打造土门玫瑰产业基地、遵道猕猴桃产业基地等10个特色规模实训基地,在德阳市范围内选择100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色村作为教学示范片,形成1000个教学点,德阳所有行政村农民夜校都可以作为农民大学教学点,培养一批扎根农村、具有相应专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的新型农民队伍。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今年,我市以“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三大任务为重点,将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新增“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20个,力争到年底全市总数达到386个。拟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2个。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发展到300家以上。
扎实开展农业产业技术扶贫。通过不断改善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推动特色产业由传统优势区向适宜的贫困村延伸,由非优势生产区域向优势生产区域集中,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基地,全年拟新建高标准农田13.98万亩,惠及中江南部片区、罗江鄢回片区等13个乡镇,新建农机化生产道路8公里,新增农机动力1.8111万千瓦,新建和改造提灌站30座、畜禽标准化养殖场44个,改扩建水产养殖示范基地1个。
此外,今年我市将开展大培训,举办“乡村振兴专题研讨班”,组织开展外出学习考察,探索在市行政学院开设乡村振兴学院,开展政策理论、农村适用技术培训,激发基层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 (德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