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与科学家聊聊
做科研要食人间烟火
餐馆访美食确定育种方向
“什么鸡做椒麻鸡最好吃?”蒋小松突然反问记者,然后一笑:“做科研也要食人间烟火。”
蒋小松习惯去街头巷尾做调查,再一遍遍问亲朋好友,在哪儿吃过最好吃的椒麻鸡。“找到这家餐馆,先尝尝,确实好吃,就去找厨师。”厨师清楚食材是啥。再去找餐馆老板,从哪里进的货,顺藤摸瓜找到养殖基地。育种方向就有着落了。
研究方向是战略性问题,绝对马虎不得,“我们还算幸运的,农业育种研究漫长而充满不确定性,方向没走对,也许一辈子都没啥成果。”
陈晓晖所在的团队,三代科学家花了14年时间才培育出川藏黑猪。其间,每年要培育和使用大约2000头种猪做各种试验。
回锅肉、水煮肉片是家常菜,但很多人感觉已经“没了小时候的味道”。“市场上大多是‘洋猪’,本地猪越来越少。”吕学斌介绍,保护地方猪种资源、满足差异化猪肉市场需求,迫在眉睫。
“混血”的川藏黑猪不负众望,继承了“洋猪”生长快、瘦肉率高,以及本地猪肉质细嫩、香味纯正、回味浓郁的优良基因。四川省美食家协会曾做过实验,同样条件下,用川藏黑猪和外三元猪烹饪红烧肉、回锅肉、萝卜连锅汤、五香排骨、生涮雪花猪肉,川藏黑猪“鲜香味突出明显、肥瘦间质地细嫩化渣,有弹性,瘦肉不柴,明显优于常见的外三元猪。”
“蜀宣花牛的培育,四代人花了34年。”80后博士王巍出生时,研究就已经开始了。立项背景,同样是为了解决地方黄牛产肉和产奶效率偏低等问题。
C
一种困惑
回报与贡献不匹配
动力靠什么激发
近5年来,大恒优质肉鸡示范生产商品肉鸡约4亿只,实现社会产值200亿元;蜀宣花牛在12个省市应用,仅2014年至2015年就推广种牛4.74万头、肉用牛36.84万头,与普通黄牛相比,每头为养殖户多增收1000多元;川藏黑猪近3年出栏170多万头商品猪,新增产值30多亿元。
社会效益显著背后,科学家们也有困惑。一位受访者表示,目前,不少农业科研人员都是“80、90后”,经济压力普遍较大。他的博士、硕士同学,很多都不再从事研究工作,而是跑市场、做营销、卖饲料,“但是,我们仍在坚持,仍想把自己的智慧用在农业农村需要的地方。”
“搞农业科研,想致富难!”与多家科研院所有合作的四川大恒家禽育种公司总经理杜华锐直言。
2016年起,我省科研院所启动改革,允许科技人员兼职取酬,规定试点农业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至少占70%。但实际操作中,一些科研院所还达不到这一比例。
对于兼职取酬,多位农业科研人员表示,有的部门鼓励,有的部门又不让。
“回报不匹配贡献,科研人员的动力咋个激发?”杜华锐发问。
国外是怎么做的?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科技奖励非常多元化,除国家和政府部门奖外,各学会、企业和非营利机构也可以自己设奖,除奖励个人外,还包括对科学家小组、研究机构和研究成果的奖励。尤其注重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奖励,一些奖励的获奖者,甚至可以得到5年的研究经费。
蒋小松介绍,在欧美发达国家,对科技人员和科研工作的激励方式还有很多,体现在知识产权激励、科研基金资助、科技计划项目、职务聘任等多种方式,成为科技奖励的有益补充。
D
他山之石
珠海
珠海市出台《关于实施“珠海英才计划”加快集聚新时代创新人才的若干措施(试行)》,给予创新创业团队最高1亿元资助。对于在产业发展与自主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现代产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总部型企业(大型骨干企业、全市纳税50强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技术研发骨干人员、新型研发机构高管和市级以上立项科研课题团队成员等,根据其上一年度工资薪金、股权转让等个人收入对地方贡献情况给予奖励。
山西
山西省出台《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支持科研人员兼职兼薪。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医院等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总量,可按不超过无收入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的5倍核定。科研人员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单位同意并在单位内部公示后,可在外兼职并取得合法收入。
辽宁
辽宁省政府印发《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省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沈大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项目,鼓励区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以成果和资金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具有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和分配权,不再另行审批或备案,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给研发团队和转化贡献人员的比例不低于70%。对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取得的转化职务科技成果的奖励,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