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 巨变 展望】平武县牛飞村:走出一条以特色产业吃饭、以民俗旅游致富的路子

2018年05月06日 00:48:58 来源:四川新闻网
记者:熊强 陈淋 编辑:王敏琳
牛飞村羌绣文化旅游产业园

  四川新闻网绵阳5月5日讯(记者 熊强 陈淋 摄影报道)经九环线东进平武,清漪江畔,山腰处古色古香的羌式建筑,在浓密的树林里,若隐若现,这是当地在“5.12”汶川地震后打造的牛飞村羌绣文化旅游产业园,也是带动当地村民致富的惠民项目。

  牛飞村是具有浓郁羌族文化氛围的羌寨,全村羌族群众占95%以上。自新农村建设以来,牛飞村着力打造具有羌族特色的民俗旅游村,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享有“羌乡第一村”的美誉。尤其是“5.12”汶川地震后,牛飞村抓住灾后重建、对口援建的契机,在大力开展建设的同时,结合灾后重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发展羌寨文化。走出一条以特色产业吃饭、以民俗旅游致富的路子。


沈艳燕正在专注地绣着羌绣

  坐落在牛飞村的羌绣文化旅游产业园由当地羌妹子沈燕艳一手打造,占地20亩,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带动了200余户村民致富,让牛飞村乃至整个清漪江流域的羌族妇女都可以在家门口绣羌绣赚钱,年产值近3000万元。“目前,牛飞村有2000余名羌族妇女在这里学习羌绣,甚至还有羌族汉子也加入其中。”沈艳燕说。

  作为羌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2年,沈艳燕还开班建设了羌绣传习所,每年培训500名羌族妇女学羌绣,带动上千名妇女居家就业。“羌绣文化旅游产业园自成立以来,做了大量的羌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工作,通过让羌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灾后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相结合,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羌绣产业链,带动了平武县清漪江流域羌族妇女就地就业增加收入。”牛飞村相关负责人说。

  2017年5月,牛飞村旅游开发专业合作社成立,吸引45名成员加入,流转土地39211亩,带动当地再就业成员300余人。合作社成立以来,自主建设了合作社田园综合体,清理了河道,开垦了“牛牛农庄”,实施了生态种养“以稻养鱼,以鱼护稻”的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牛牛米”以30元/斤的价格销售到上海、北京等地方……


陈碧蓉接受记者采访

  42岁的陈碧蓉是土生土长的牛飞村人。借着牛飞村羌绣文化旅游产业园的东风,利用自家闲置的房屋,她开起了农家乐。旅游旺季时,她亲自下厨做的农家菜,格外受游客青睐,生意也好得不得了。

  走进陈碧蓉的农家乐,记者就被她的热情所打动。“来来来,快来坐。”陈碧蓉一边扯着凳子、一边拉高嗓门吼道。

  陈碧蓉介绍,他们家原来住在山上,过着传统的农耕文化生活。受“5.12”汶川地震的影响,家中房屋受损严重。按照灾后重建的规划,他们从山上搬到山下。搬进新居后,一家人开始为生计奔波:丈夫因为有着开挖掘机的技术,与朋友一起合伙买了一台挖掘机,在附近的工地干活;两个儿子成年后,相继到离家不远的地方务工;她自己也会在旅游淡季时外出打工或者做点羌绣的活儿。

  “全家人打工的收入,加上农家乐赚点、绣羌绣赚点、山上经济林的收入,虽然赚得不多,但还算凑合吧,比上虽然不足、比下还是有余。”陈碧蓉乐呵呵的说。

  陈碧蓉只是牛飞村众多村民在灾后重建中不等不靠不要、凡事都自力更生的一个缩影。牛飞村羌绣文化旅游产业园规划建设后,村民围绕旅游的配套业态,按照旅游市场的细分,发展配套产业,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


牛飞村羌绣文化旅游产业园
牛飞村羌绣文化旅游产业园
羌绣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