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新成果帮咱防震减灾

2018年05月13日 06:53:59 来源:四川日报
记者 江芸涵 付真卿 编辑:许成嵩

  本报记者 江芸涵 付真卿

  5月12日,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期间,中国防震减灾成果展在成都世纪城会议中心举行,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在防震减灾实践中取得的成就以及与防震减灾相关的各类技术和产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展览台上有哪些防震减灾新科技新成果“亮相”吧。

  让无人机具备生命搜救能力

  无人机不新鲜,但是搭载雷达生命探测仪后,就具备了生命搜救能力,能在地震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湖南的一家企业把这款无人机带到了展场,乍一看很像一条大章鱼。它重不到12公斤,最大飞行速度每秒13米,具有超长续航能力。工作人员介绍说,“该系统只需要3分钟部署时间就可快速起飞,非常适合紧急搜救和大面积搜索任务。即使在黑夜、浓烟或树林中也能进行搜索,还可同时探测多个目标。”

  废墟救援机器人有特长

  摆在展台上的废墟搜索可变形机器人,和小孩们的玩具挖掘机很像,这是我国第一台执行废墟救援任务的机器人。该机器人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生产,已经在芦山地震灾害现场使用过,协助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完成了多处废墟和危楼的生命搜索排查和灾情勘测任务。如今,这个机器人还多了一个兄弟——蛇形探查机器人,专门用于狭小空间探查、管道探查等。

  移动式震源平台给地震打CT

  来自成都的拜特科技,开发制造了移动式震源平台,还在现场进行了演示。该平台利用可控制的高压气体在有限水体中进行激发,产生震级可控的人造地震;工作人员通过记录分析人造地震波来探测地下构造,以及地质活动。“相当于给地震打个CT,对地震、地质研究会大有帮助。”

  安全农居抗震又漂亮

  新疆的安全农居建设在成果展中颇为引人关注,新疆农村安居工程展示了几种农房模型,既有民族特色,又安全抗震。在科学选址的基础上,房屋结构以砖混或砖木单层结构为主,采取以墙体、构造柱和上下圈梁的抗震构造形式,注重房屋平面布局、高度、开间尺寸、门窗洞口尺寸和位置,同时根据气候特点,采取防气象灾害的措施。此外,还充分照顾区域差异,比如伊犁一带的农房,就带有伊犁地域特征的砖壁柱和砖檐口,带窗套的窗户、风格独特的铁皮屋顶等特征。

  三维智慧管理地上地下空间资源

  此次参展的一家地理信息公司,提出基于“地理信息+”的新型智慧城市模式,它提供的是城市地上地下全资源智慧化管理平台。该平台以建立的数据库为基础,通过三维方式对城市地上地下全空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比如可以对地下轨道交通、地下综合管廊、地上建筑物等进行监测预警,当发生事故时,可以对事发地进行报警,然后通过现场事故模拟,还原事故发生现场及事故影响范围和设施,并对事故的分析和处置提供辅助建议。”工作人员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