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凉山金沙江“鹦哥溜”退休 跨江大桥7月通车

2018年06月29日 07:11:32 来源:华西都市报
记者 徐湘东 李俊雅 柴枫桔 刘微 编辑:许成嵩

“鹦哥溜”距离江面高达270米,被称为“亚洲第一高溜”。

  最后溜索19岁溜索即将完成使命 当文化遗产保存

  从金沙江大桥往上游走,不到一公里处,可以看到两根粗壮的钢缆挂着一个四面悬空的“铁箱子”,横跨到金沙江对岸。这是一座载人过江溜索,靠电力带动滑轮前行,名字叫作“鹦哥溜”,因其距离江面高达270米,被称为“亚洲第一高溜”。

  要乘坐溜索,得先拨通写在一堵墙上的电话号码,联系对岸开溜索的蒋世学老人。乘坐一次溜索,单边价格为5元。

  确认有乘客要过江后,蒋世学老人启动电机,滑轮转动,将“铁箱子”从江对岸输送过来。

  “一定要注意安全,把门拴好,抓紧扶手,不要在上面蹦跳……”蒋世学在电话中强调安全注意事项。等所有乘客上了铁箱,告知他可以开动了,他再一次确认安全后,推动闸刀,铁箱便一下子蹿出去,驶向对岸。站在悬空的铁箱中,望着脚下近300米、奔流而过的金沙江,难免会手心出汗。

  今年73岁的蒋世学,自1999年溜索架设后,就一直在负责运行,至今已有19年。

  他回忆,那年溜索刚开始运行时,是靠两岸的年轻小伙子站在钢缆上人力推动前行,过江犹如走钢丝,万分惊险。2001年,他换上了柴油机和发电机,安装了滑轮带动,溜索的安全系数大大增加。

  “现在乘客少了,有时候一天没得一个人。”蒋世学望着悬崖对岸看了半天,确认没有乘客后,他开始为钢缆更换一颗螺丝。

  如今,跨江大桥即将通车,这座溜索,以及蒋世学都面临退休。

  “大桥通了,交通好了,我也该退休了嘛。”蒋世学颇为乐观,他说,大桥通车后,两岸来往更加便利,不开车,走路也很方便,溜索也就完成历史使命了。

  对于以后的生活,蒋世学已经有了打算。要么去巧家县的儿子家,要么去绵阳女儿家,安享晚年。“孙子在上海读博士,我还想去上海看看。”

  溜索退休后,将会如何处置,是否会拆除?蒋世学给出了否定答案。经四川和云南相关专家一致认定,鹦哥溜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应当将其保存下来,并且定期保养检查,在确定其安全性的情况下,可以向前来观光的游客开放。

  脱贫之路村里种植上千亩小米蕉 带动村民脱贫奔康

  这段时间,沿江村村委会主任陈先国正在忙着今年的脱贫攻坚工作。相比去年5月记者见到他时,他的信心明显增加了许多。

  进入沿江村,首先让人注意到的,可能就是山坡上大片大片的香蕉林。与外地香蕉不同,这里出产的是小米蕉。陈先国带来了一把,让大家品尝。味道甜、糯,口感非常好。

  沿江村,地名名副其实,靠江,地形为陡坡,土地并不多,而且土壤中多碎石,全村有贫困户81户409人,占全村人口三分之一。

  之所以选择种植小米蕉,是因为这里较为炎热的气候适合小米蕉的生长,同时,小米蕉不需要过多打理,而且种植一年就有收益,是最适合沿江村发展的经济作物。

  “我们现在种植了1000亩,一周就要卖1000斤!”陈先国给出了这样一个数据。而在去年5月,村里的种植面积还只有400多亩,原先的荒坡荒地,现在都种上了小米蕉。

  陈先国说,沿江村的小米蕉不打农药、不用化肥,纯绿色,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如今,批发价可以卖到2元一斤,在昭通和金阳县市场,一上货就被抢购一空。“前段时间有家批发商找我们订购,我们暂时没敢答应,怕产量供应不上。”

  陈先国计划,今年村里再扩大种植规模,进一步利用闲置的土地和乱石堆,将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亩。这样一来,村民脱贫就有了很大的希望。

  如今,大桥即将通车,村里的小米蕉也将有更为广阔的销路,可以卖到四川,也可以销到对岸云南。今后,宜攀高速公路还将经过沿江村,并在附近设置有进出口,这里的小米蕉还会卖得更远。

  陈先国还尝试在香蕉林中套种芒果,目前已经种植了100多亩。沿江村出产的芒果口感很好,并不比攀枝花的差。目前,他正在向县上争取水渠项目资金,“如果将水源问题解决,沿江村脱贫速度将更快。”

首页 上一页 [1]  [2]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