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就被“召唤”的天府石犀是镇水神兽?

2018年07月11日 18:18:05 来源:四川新闻网
记者 李慧颖 编辑:王雪意

 

现在成博馆内展出的石犀

  2010年,由于成都市政建设的需要,电信大楼拆除改建四川大剧院。2012年8月,为配合四川大剧院的修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对原天府广场电信大楼所在地开始了正式的考古发掘工作。

  2012年12月16日,石兽露出真容,它形似犀牛,埋藏在距地表3米以下地层,为整块红砂岩雕刻而成,作站立状,侧身掩埋于坑内,头东尾西,造型完整,耳朵、眼睛、下颌及鼻部雕刻简练,风格粗犷。

  根据层位关系和坑内共存遗物的时代特征,专家初步判断石兽的埋藏时间约在蜀汉末至西晋,制作和使用年代当在秦汉时期,这是迄今发现的我国同时期最大的圆雕石刻。

  “萌牛牛”刚出土时,全身是“病”,令人揪心。表面被钢筋混凝土覆盖,其余部位有风化粉化、片状剥落、缺失等多种病害,情况之复杂,保护难度之大,实属罕见。通过文保专家专门为它量身定制的保护方案精心修复后,2013年初,石犀保护有了初步成果,为了让广大市民能够提前一睹神兽风采,成都金沙太阳节期间,石犀在金沙遗址博物馆进行了为期20天的短期展览。2016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已将暂存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石犀移交给成都博物馆。经过文保人员的系统救治和科学展示,神兽终于重见天日,并脱离了潮湿和病变,现在健康又神气地在位于天府广场的成都博物馆中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与世人见面。

  据悉,近日,由于暴雨天气原因,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全省II级防汛应急响应,各单位都在积极开展防汛工作,成都博物馆也已经做好各项防洪防汛的措施,以确保文物和游客在汛期的安全。

  (成都博物馆供图)

首页 上一页 [1]  [2]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