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40年巨变】改革助推产业转型 广汉向阳从农业镇走上工业兴镇之路

2018年08月07日 15:40:04 来源:四川新闻网
记者 周鸿 编辑:蔡晓慧

汉舟电气是改革中在本土成长起来的企业

  四川新闻网德阳8月7日讯(记者 周鸿 摄影报道)38年前,一场悄悄的摘牌行动推动了广汉向阳的一系列改革。乘着这股改革之风,一片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向阳也从一个传统的农业乡镇变成了工业强镇。

  资料显示,近年来,向阳镇坚持走改革发展、工业兴镇的路子,目前已打造青月工业集中区一个,全镇形成了食品制造、电气设备、高端造纸三大支柱产业,拥有生产经营性企业328 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9 户,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29 户。2017 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GDP)27 亿元,同比增长 9.6%。

在进入向阳的街道,首先看到的就是“中国农村改革之乡”的牌坊

  油厂收油菜籽

  三天没下过桌子

  “现在向阳发展的这么好,离不开当年的改革。”71岁的庄元欣大爷是一名退休职工,每天他都会在茶馆与其他老人一起聊聊天,但说起当年的向阳摘牌,他仍然表达着自己的感激之情。

  庄大爷回忆说,在摘牌前,社员每天早上5、6点就要出工,到了天黑才回家。如果遇到农忙,更要忙到晚上9点过。大家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导致不少人出工不出力。

  正是人民公社转变为人民政府后的一系列改革,改变了这一切。当年,家家户户实现了丰收。过年的时候,庆祝的鞭炮声不绝于耳,从晚上一直放到了第二天早上,没有停过。1983年,庄大爷修了5间小瓦房,后来又增加了6间,总共11件房屋,可以算得上当时的大户了。“每家每户还配上了自行车,有的还买了电视机。”

  农村发生的变化不仅来自于家家户户实现了丰收,向阳的企业也在增加。“改革前,向阳有4、5家公家的企业;改革后,80年代时期,向阳的企业数量增加到20家,其中不少是个人开办的企业。”庄元欣说。

  由于实行了包产到户,大家种田的积极性很高,农作物产量也增加。1983年,庄元欣从办公室来到了一线上班,在一家油厂负责收购油菜籽。从天亮一直忙到天黑,前来卖油菜籽的村民络绎不绝。“三天,我都没下过桌子。”庄元欣说,以前一年只能收到40多万斤,而那一年,大概就收购了70多万斤的油菜籽。

  之后,庄元欣又去了酒厂工作。直到1996年,他才离开向阳前往广汉。而此时,向阳的企业已经达到了40多家。资料显示,到1998年,向阳共有346户个体户,48家私营企业,形成了冶金、化工、农机配件、服装、动力、鞋类等多种行业。向阳镇党委副书记李成斌说,私营经济的异军突起,为向阳经济腾飞注入了新的活力,私营经济的发展也成为了向阳新的经济增长点。

  改革下农民创业

  15年时间产品走向国外

  改革的春风孕育出了不少的本地企业,1995年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向阳探索出了一条以农业为基础,以乡镇企业为龙头,农、工、商、副齐发展的路子,成为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摇篮。民营经济逐渐成为了向阳的经济增长点。

  这段时间成长起来的企业现在在省内、甚至在国内都有着一席之地。四川汉舟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个本地企业。其创始人郑学建和他的兄弟们是向阳镇地地道道的农民。

  1978年,24岁的郑学建从田间走进了工厂,当上了月薪 29.5 元的向阳铁厂工人,开始了同“电气”打交道的生涯。经过 500 多天的修炼,他成了电气业的行家里手。由此奉调乡工业公司后勤股,成为全乡企业的电气维修者和管理者。

  “当时我们组建了‘工业公司电气维修部’,总资产只有52元。”郑学建回忆说,几把榔头、几把改刀、几把搬手就是当时他和弟兄们的全部家底。

  但就是凭着这些简陋的工具埋头苦干,竟然造出了全乡第一个”标准配电柜”。这一下就解决了那些极不安全的“铡刀、拉线、插头”的隐患。这一下他们成了全乡的名人,被前来视察工作的领导誉为“土专家”。

  郑学建说,鼓励让他们坚定了信念,决心要在“电气”行业中,大展拳脚,一专到底,决心要弄出点名堂来。于是,努力钻研书本知识,虚心地向内行的人们学习。后来,又去了温州、西安等地学习、考察。回来后就组建了“广汉市向阳低压电气厂”、“天府电力电容器厂”,并同“西安电力电容器厂”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

  1980年的摘牌改革深深影响着向阳人。1993 年3 月,郑学建与几位志趣相同的兄弟,独立组建了民营企业“四川电气设备成套厂”,翻开了创业传奇的新篇章。

  “是改革,让我们自己有了创业的念头,也是改革让我们在创业中大胆的创新。”说起自己创业之路,郑学建由衷的感谢改革带来的春风。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他的川电成套已经成为我国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开关板企业,产品广泛用于电力、冶金、矿山、石化、建材、交通、轻纺等多种行业,用户遍及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和东亚、西亚等地国家和地区,先后在许多国家的重点工程配套项目中标。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