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华整理他收藏的老物件
家里有辆自行车
是件很洋气的事
“凡是是老东西的,不管价值,我都喜欢收藏,这是一段历史。”在肖华收藏里的物件里,有不少的票据,而车票、飞机票等就在其中。“这张马车客票当时定价0.15元,但是太贵了,就改成了0.08元。”
说起交通出行,肖华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交通工具的变化。“以前家里有自行车,就很洋气了,而现在很多家庭都有了汽车。如果路途远,还可以乘坐飞机。”
在肖华的印象中,在他只是几岁的时候,家庭就有了自行车。而在当时,他们家可算得上是附近唯一一个有自行车的家庭。如果邻居或者朋友要出门,不少人都会向他们家借车。
“我父亲当时在供销社的分店工作,分店有一辆三轮车,更是受到大家欢迎。”肖华说,村民一家走亲戚,或者赶集买东西等,基本上都会来借。一家人坐着三轮车,既方便又洋气。
1983年左右,包产到户已经开始铺开,各家各户因为沐浴着改革的春风都实现了增收,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这个时候,自行车逐渐普及,走进了千家万户。“基本上户户都有了自行车。”
肖华至今还记得,上初一的时候,用自行车载着三名同学早上从家里出发,前往现在的金堂县。因为找不到路,最终没能到达目的地。当回到家里时,已经是晚上了。而这也是他骑自行车走的最远的路。
9000元买了一辆摩托车
人生第一次花这么多钱
改革之后,肖华一家承包了供销社的分店自己来做。由于离的市区比较远,他们家的店成为附近群众经常光顾的地方。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肖华一边经营着自己的商店,一边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开始做起了公益。不过,由于有些地方比较远,仅用自行车会花很多的时间。考虑到生意和公益两方面都要用车,1996年,肖华决定要买一辆摩托车。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自己的父亲,父亲很爽快的答应了,花了9000元买了一辆。”肖华说,“现在我还记得,那辆摩托车是洛阳嘉陵125。”
肖华的朋友袁先生介绍,当时德阳的房价是500元/㎡左右。而当时这种价格的摩托车相当于现在开的是一辆宝马车。
有了这样一辆车,肖华爱不释手,只要出门就会开着摩托车。回来后,还会用毛巾擦的干干净净,而这样的做法持续了近两年时间。后来,摩托车越来越多,成为了大众出行的必备工具。加之,车子开始陈旧,肖华对摩托车也开始懒得打理。
一直到2002年,肖华才换了第二辆摩托车。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