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大会的最年轻打开方式:萌!这个青铜小立人身高只有19.6厘米

2018年10月22日 10:18:35 来源:四川新闻网
记者:李慧颖 编辑:王晓勇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LOGO图案之一:金沙青铜人像。

小小讲解员:赵中华。

  四川新闻网成都10月22日讯(记者 李慧颖 实习生 王琦 摄影报道)中国迄今发掘的唯一地上皇陵永陵、四川首次发现拥有规模宏大墓室的战国墓葬新都马家乡木椁墓、全国最大的同时期祭台羊子山土台、四川第三大青铜文化盐源盆地青铜、国内第一次内水围堰考古江口沉银遗址……地大物博的四川有着众多考古“之最”。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曾说过:“近几十年,四川有太多的考古发现,已经成为中国考古学界研究的热点地区,这里发现的东西前所未见。”

  家乡不胜枚举的古老文物,在四川小朋友眼中又是什么样的呢?10月22日,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成都隆重开幕之际,四川新闻网记者邀请到5位小小讲解员,为大家介绍四川代表性文物,让我们在孩子们的讲解中走近文物、走近考古。

  我们选取了哪几件宝贝呢?正是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LOGO上的五宝。

  大会LOGO外围由五个代表考古地层常见土色的红、黄、褐、灰、黑圆环组成,五个圆环上的图案分别来源于大溪文化玉面、三星堆青铜人像、金沙青铜人像、汉代说唱俑、唐宋时期佛像,均为四川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物。

  其中,三星堆青铜人像和金沙青铜人像有着奇妙的神秘关联,就让小小讲解员带着大家一起去揭示历史的秘密吧。敲黑板,可都是知识点哦。

青铜小立人(金沙遗址博物馆供图)。

青铜小立人示意图(金沙遗址博物馆供图)。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图据三星堆博物馆)。

  青铜立人像 商周王朝的见证者

  2001年,在成都金沙村修建“蜀风花园”外大街时的那次发掘,注定载入四川考古史册——当工人挖开下水沟时,他们意外发现了大量的玉石器、铜器和象牙。此后,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发掘,最终发现了著名的金沙遗址。精致华丽的太阳神鸟,造型奇特的青铜立人,神秘的十节玉琮……不计其数的金沙珍贵文物浓缩了3000多年前璀璨的古蜀文明。

  19.6厘米高的青铜小立人是金沙最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这件青铜立人像为圆雕状,由上下相连的立人和插件两部分组成。铜人戴着一道环形帽圈、十三道弧形芒状饰沿着帽环周缘呈反时针旋转,形如太阳光芒。

  他穿着短袍,腰带上斜插一短柄杖,双臂浑圆。再看他瘦削的脸上,眉弓突起,眼睑深陷、大眼圆睁、神情肃穆。仔细辨别,还能看出两侧耳垂有穿孔。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件青铜圆雕作品表现了古蜀青铜雕塑工艺技术已很成熟。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青铜制造工艺及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也有一件高达两米多的青铜大立人,虽然高矮差别悬殊,但它们的造型极其相似,同样的长衣,同样的姿态,空空的手中似乎握着什么东西。作为古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以及国家政权和权力的象征,商周王朝已有整套青铜礼器制度。这两个青铜立人,是否能说明三星堆文明和金沙文明之间有着深厚的联系呢?

  金沙遗址的发现,极大拓展了古蜀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对蜀文化起源、发展、衰亡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特别是为破解三星堆文明突然消亡之迷找到了有力证据。金沙遗址复活了一段失落的历史,再现了古代蜀国的辉煌,并与成都平原的史前城址群、三星堆遗址、战国船棺墓葬共同构建了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四个阶段,共同证明了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是华夏文明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中华古代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学说的确立提供了重要佐证。

  金沙遗址的横空出世,也将成都市的建城史从距今2300年提前到距今3000年左右,这对提高成都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