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章华:考古“成都” 明晰古蜀文明脉络

2018年10月22日 23:12:33 来源:四川新闻网
记者:李慧颖 李丹 编辑:王敏琳
江章华

  四川新闻网成都10月22日讯(记者 李慧颖 李丹 摄影报道)成都作为国家都城始于古蜀开明王朝时期,自建都以来一直沿用至今,没有改变过称谓。在历代典籍和古诗词中,“成都”二字随处可见,特别是诗仙李白一句“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让人们对成都耳熟能详。如今,成都作为一座“网红”城市,自带热搜体质,其巴蜀文化自然是独具特色,考古成果也是极其丰富。

  在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江章华对成都考古的主要收获作了简单介绍。

  史前聚落考古、秦汉考古,宝墩遗址、双元村墓地、老官山汉墓遗址、 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这些考古现场的发现为城市考古成果提供了研究基础。

  高山古城遗址发现早于宝墩文化,找到宝墩文化与川西高原马家窑之前的关系,现在基本证明成都平原最早的人群、文化是来自川西高原的马家窑。江章华介绍道:“宝墩古城遗址的发掘时间比较长,现在已经清晰的是,这里先是修内城,再是修外城。探明了遗址分若干个居住区,我们选择了重要的居住区,进行了勘查。发现防水、防洪工程,这是第一次发现,非常重要。”

  此外,从天府广场附近的秦汉遗址中能看出秦汉时期政府办学等重要信息,汉代遗址出土了一些很重要的遗物和大型的建筑基础,还有唐宋时期的街坊遗址、正科甲巷遗址的发现等,也都为研究成都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基础和考证。

  去年,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镇双元村出土了近200座春秋至战国时期的船棺墓群。出土上千件文物中,青铜器尤显异常精美,堪称一座“地下青铜器宝库”。

  “双元村春秋战国船棺墓出土的青铜器几乎都是锡青铜和锡铅青铜,非常统一,说明当时的合金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其兵工器已经能够体现古树铜器的最高水平。”江章华表示,成都平原青铜器合金技术的发展变化过程也体现了青铜器从宗教礼仪到注重实用的转变,这是社会发展的反映,思想和技术的相互促进,推动着古蜀文明的发展。

  “我们第一次发现,船棺下面出现了一个腰坑,里面出现了一套楚式青铜器,我们可以确定楚文化进入四川,不会早于春秋中期,而且外来青铜器在古蜀的政治里面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这是巴蜀地区的特色。”江章华说。

  此外,在蒲江飞虎村船棺葬墓地出土的“成都矛”,是目前发现成都平原最早的有“成都”铭文的器物。一把沾满淤泥与杂物的青铜矛,一些“成都造”的文物陆续出土,印证了至少在战国晚期成都的城市称谓就已存在,也见证了那时成都制造业的欣欣向荣。

  “考古工作为传承巴蜀文明提供实物素材,这只是一个方面。通过对考古发掘成果内涵的解读,明晰古蜀文明的特点及发展脉络,人们越来越了解古蜀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江章华如是说。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