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捐赠祖传古医书 将遂宁馆藏文献资料向前推144年

2018年10月24日 11:44:45 来源:四川新闻网
记者:赵权军 编辑:王晓勇

明朝时期的古医书。

  三百多年前古医术至今仍能治病

  “我不懂医,但常翻古书,能读懂书中古人的诗歌、散文,以及治病救人的病例。”魏礼元曾在事业单位工作,有一定古文鉴赏能力。他说,书里不少郎中行医治病救人的故事写得很生动,还有许多治病看病的医理,用药原理,甚至每幅汤药的方子,以及每味药的剂量都有详细记载。

  为验证这些古医书的实际效用,魏礼元曾将一本古医书借给一名魏性同宗子弟,让其帮忙检验这本古书中记载内容的真假。他说,这个同宗是个老中医,通中医治病救人的道理,该同宗按书中记载方子和方法,为自己的病人抓药治病,曾治愈不少疑难杂症。没想到,这些最早成书于三百年前的古医书至今仍有实际效用,这令魏礼元有些喜出望外。

  “必须要让这些古书发挥应有的价值。”几年前,当魏礼元思考该如何处置这些古书时,其文化程度较低的儿媳没认识到藏书的作用,便私自将部分藏书作为废纸变卖了,气得魏礼元直吹眉毛瞪眼睛。魏礼元明白凭一己之力无法保护好古书,于是他寻机为藏书找去处。今年初,他辗转联系上遂宁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并于9月末决定将藏书全部无偿捐给档案馆。“古医书在档案馆内,能让更多学医的人去看,从记载的文字中寻找到治病救人的方法,也算是我魏家人也为国家尽了份力!”魏礼元心满意足的说。

  古书将遂宁的馆藏文献资料提前144年

  据遂宁市档案局副局(馆)长王人友介绍,当档案管理人员接收魏礼元的这批捐赠书籍后,立即进行抢救性的整理和保护,原先杂乱的书籍被重新分类,将手抄本和古代刻印版分开,还将每本古书都做了干燥处理。王人友告诉记者,“因老人家里的保存条件差,不少古书已残缺破碎严重。经专业人员仔细整理后,发现这些书中成书最早的是明朝崇祯年(1643年)由太医院刻印的《寓意草》,此外《医门法律》、《云林神彀》、《本草从新》、《目经大成》等数十本珍贵医药古籍均成书于清代,其中成书年代最晚的是清朝光绪年的。”

  据统计,这些古书经整理后共有49本,其内容涉及医理分析、郎中行医心得、行医规范等。这些古书具有较高的文献和医学研究价值,对后世中医学习、研究和临床都有指导意义和研究价值。目前,这些被保存至今的古书已被遂宁档案馆收藏,它们将遂宁的馆藏文献资料向前推移144年,是遂宁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早的文献资料。

  王人友说,遂宁市档案馆收藏后这些古书后将进行专业修复,对已破损部分进行裱复,对部分文献资料做抢救性保护和扫描保存。同时,今后随着遂宁市数字档案馆建成后,将由专业人员对这些古书文献进行电脑扫描后,公开发布到数字档案馆网络中,供更多市民和专业人才去查阅和研究这些珍贵的资料。

首页 上一页 [1]  [2]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