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不降反升的“双11” 到底尴尬了谁

2018年11月12日 11:43:31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黎娜 编辑:王晓勇

  不知不觉,“双11”电商购物节已经走过了10年。对于广大的消费者而言,“双11”早已成为打折促销、满额减免、掐点领券的代名词。但近两年,全民狂欢的“双11”电商狂盛宴中,却有了另一种不悦耳的声音。

  不少消费者发现有虚假商家并未真心给出折扣,反而玩起虚假打折、明降暗升等手段;更让人不堪其扰的是,双11前的促销信息犹如“轰炸短信”一般发来,这其中甚至不乏消费者从未光顾过的商家,消费者的个人隐私可谓荡然无存。

  对于商家和消费者而言,如何在这场购物盛宴中坚守基本的诚信底线,真正的实现双赢?是迫切需要双方思考的问题。

  降价成“忽悠” 消费者很受伤

  临近双11,在某社交平台上出现了这样的一张热帖:“为新家选床垫,结果选上的床垫在9月份的时候挂牌价仅仅是600多,临近双11就涨到了900多,双11当天,这张床垫甚至卖到了1059元,很生气!”

  这位网友的经历引发了不少人的共鸣,大家纷纷跟帖吐槽自己在双11期间遭遇的类似的尴尬:“10月份的时候看上了一套卫衣,标价是160块钱,但到双11之前,它的价格竟然变成了198元!”、“咨询客服为什么双十一反而涨价,对方回答不同时期活动力度不同。我也是醉…”。

  记者发现,消费者们遇到的情况大同小异,吐槽的品牌几乎涵盖了护肤品,宠物食品,衣服,鞋包,日用品等非常广泛的门类,其中甚至有多家知名品牌的旗舰店上榜。

  据新华社的报道,除了价格不降反升,双11的商家营销或许还存在欺诈的行为,微博“网友波比爱吃奥利奥”发帖称,某知名品牌的消毒液,双11预售的时候悄悄变脸优惠限制,为此消费者们还自发成立了维权群。

  遭遇了该事件的消费者张小姐就表示:“这样掐点儿篡改营销网页文案的方法,严重的误导消费者。”他们也曾就此向天猫、12315投诉,但或许因为投诉的消费者太多,客服会直接给消费者退款通道,但并未做出任何赔偿。

  促销短信“狂轰滥炸” 隐私荡然无存

  “冲鸭!双11狂欢0点开启!帅不帅就靠这次了,折后再用券,还等啥?”、“双十一红包雨到,复制本信息打开手机淘宝领优惠卷,0点可再领!” 成都市民戴女士打开自己的手机短信箱向记者抱怨,双11之前的一两个月,每天能收到十多二十条这样的促销短信,有时候甚至凌晨一两点还在发,让她不堪其扰。

  戴女士发现,不仅是自己,单位的同事几乎都遭遇了同样的烦恼,短信箱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垃圾促销信息,甚至连自己的重要工作短信都被淹没在了里面;打开电脑网页,就会弹出跟双11相关的各类促销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那些我购买过的商家给我发来促销,我还勉强能够理解,但有一些我甚至从来都没有逛过的店,也在疯狂的给我发消息,到底是谁把我的个人信息泄露的呢?”不仅是戴女士有这样的疑问,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消费者对次都充满疑惑:“因为寄快递的原因,网购的商家一定会知道我们的名字、电话、地址甚至是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我认为他们也应有帮助我们保守个人信息的义务,但事实往往不是这样。”

  专家:建立网络诚信经营体系迫在眉睫

  今年的双11之前,权威机构发布《2018电子商务领域信用风险“双十一”预警报告》开篇即指出“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社会信用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川省发改委也在近期重拳对电子商务领域失信问题进行治理,坚决遏制“炒信”行为,为消费者构建“诚信消费”环境。迅速建立并定期共享“炒信”黑名单和联合惩戒子系统,曝光“炒信”黑名单,对“炒信”商家和刷单组织者进行联合惩戒,增加失信成本;督促平台企业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依据自身协议和内部管理制度,规范经营行为,强化经营管理;联合执法部门畅通反馈投诉渠道,确保消费者权益,为共同维护电子商务领域发展环境奠定基础。

  针对“双11”折射出的种种问题,有专家指出,商家应诚信守法经营,让购物节彻底告别不合理的低价倾销和虚假促销,同时也应当以更理性、规范的方式开展购物节,并实现线上线下的协调统一,达到分流目的。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消费者普遍反映的先涨价再打折或降价,属于典型的价格欺诈行为。

  “与其成天琢磨各种促销花样,还不如把心思好好用在提升商品和服务质量上。”陈音江认为,消费者追求实惠,经营者追求利润,实属正常的交易心理。但经营者不能为了利润,简单粗暴地制造各种促销噱头,利用虚假促销手段欺骗消费者,或通过不诚信甚至违法的手段,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特色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