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男子20年痴迷毛边书收藏 收来一个县级图书馆的藏书量

2018年11月14日 07:33:10 来源:华西都市报
记者 张想玲 编辑:许成嵩

新的“毛边书局桃蹊书院”宽敞了许多。

  不是读书人 最擅长的是“读书皮”

  毛边书局有多少书?有人曾统计过一组数据,充分说明了傅天斌藏书之多。毛边书局藏书量约12万册,约相当于一个县级图书馆的藏书量;创建至今20年,经由毛边书局收藏和销售的旧书,超过200万册。20年间,全球各地的读者,包括名人大家给毛边书局和傅天斌写来的各类信件和题签,近3000件;毛边书局的旧书销售总码洋超过1000万元,但利润不到10%,平均一年收入不超过5万元。

  尽管回收和流通了很多书,傅天斌坦承,自己并不是读书人。

  “我擅长读书皮。”他笑言。为了让自己对书局的藏书有更准确的把握,傅天斌练就了一项异于常人的本领:在毛边书局摆放的几万册书,只要淘书者能够说出书名,他都能迅速地找出来,并且还能够准确地说出书籍作者、作者生平、是哪个出版社于哪一年出版的等等。这种绝活在业内被称之为“读书皮”。

  傅天斌表示,当求书者不知道确切书名时,只需大致说出作者和书本内容,他也一样可以找到,“来到书局的书友都是自愿选书,假如要问到我了,我会在简单了解情况后给他几个选择作为参考。”虽然不是每本书都要通读,傅天斌身边还是放着很多工具书。“还要时刻学习啊。”他笑言。

  不做收藏家 希望每一本书都有归宿

  按照互联网时代的称呼,傅天斌的新身份是“毛边书局桃蹊书院”的主理人。

  1500平方米的新书店,宽敞亮堂。场地宽了,光线好了,环境更舒适了,但是每周二、三、六固定赶书市的日子依然没变。其余的时间,傅天斌不是在居民家中收书,就是在去收书的路上。

  13日早上5点,傅天斌又去了趟旧书市场。收回来的书,不能直接就入库,还要对书本进行清洗、消毒、擦洗、通风晾干。

  凭着多年的经验,傅天斌总是能淘到有价值的好书。有一次,傅天斌无意中淘到了成都文化名人车辐的报纸剪贴。“当时,那些纸稿已经被人扫了一遍,这本剪贴和其他书信无人识货,因为署名是车老先生的笔名,如杨槐、苏东皮等。”傅天斌立刻花了300元,买下剩下的纸稿,背回家去慢慢研究。

  什么样的书算是好书?在傅天斌看来,一本书的价值不在于书本身,而在于对拥有者的意义。用得上才有价值,不喜欢的书,再好也是占空间的摆设。之前他做了个调查,顾客认为旧书的价值主要取决于旧书的内容、品相和稀缺度。傅天斌也曾在回收二手书时收到了古董级别的珍稀书籍,但他说自己并不是收藏家。“我是一个收书人,以书为业,我希望每一本书都有它的归宿。”

  搬到新的场地,傅天斌坦言自己也面临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市场中活下来,把‘毛边书局桃蹊书院’品牌做大做强,将阅读的乐趣传递给更多人。这是我现在思考最多的。”

首页 上一页 [1]  [2]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