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成都最具代表性的春熙路—盐市口商圈,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省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而取得的巨大变化。
彩电、冰箱不再是奢侈品,空调、电脑成了很多家庭的标配,手机从耐用品变为快消品……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商品销售方式越来越多元化,消费品市场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便捷。
改革开放初期主要以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老三件”等消费耐用品为代表,形成第一次消费转型升级。四川消费品市场实现快速增长,1981年四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2年开始,全国零售市场正式对外开放,全省商业消费环境极大改善。空调、电脑、钢琴、健身器材等消费品逐渐受到青睐,消费结构实现第二次升级。
2000年以来,四川省抢抓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开拓市场,消费品市场呈现稳步攀升的发展态势。丰富多样的消费品进入千家万户,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的生活需求。消费热点逐渐过渡到以汽车、住房、通信产品等享受型商品为主,迎来第三次消费转型升级。
40年来,从满足温饱到富裕小康,从凭票供应到买方市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四川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实现消费品市场跨越式发展、历史性突破。
本报记者 尹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