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奋斗 四川经济大盘不断“长大”

2018年12月10日 06:57:13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 朱雪黎 朱濉 编辑:许成嵩

  跃居全国前列

  经济增速已连续17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0年间并非一路坦途,四川经济在全国的排位经历过从下滑到回归的过程。

  省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年,四川经济总量排全国第六位。但改革开放之初,四川经济总量排位出现下滑。1981年,下滑到全国第七位,1985年下滑至第八位,1993年下滑至第九位。“上世纪80、90年代,四川GDP增速有13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两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四川经济增长开启“加速跑”,经济总量在全国位次稳步提升。2010年,四川经济总量排位首超上海,升至第八位。2015年,四川经济总量超过河北和辽宁,排名全国第六位,并一直保持。

  特别是近年来,四川经济增长速度跃居全国前列。“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国、好于预期已成新常态。”熊建中介绍。今年前三季度,全省GDP同比增长8.1%,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4个百分点。

  从2001年开始,四川经济增速已连续17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7年,四川经济增速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7位,在10个经济大省中排名第一位,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态势。1979年-2017年,四川GDP年均增速达10.2%,比全国高出0.7个百分点。

  动能加速转换

  发展从“求大”到“求优”转变

  “改革开放为四川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熊建中看来,经济规模稳步扩张的同时,经济发展质量也大幅提高,为推动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积蓄澎湃动能。

  40年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经济从“求大”到“求优”不断转变。

  农业经济稳步向前。1978年,四川农业以传统粮食作物为主。40年来,川茶、川猪、川菜、川果、川药等“川字号”特色产业的规模和品质名列全国前茅。茶叶、养猪、休闲农业成为四川农民增收的主要业态。

  工业新动能加快培育。1978年,四川工业集中在冶金、机械等传统产业,规模小、层次低。改革开放40年来,四川工业体系日益完善。当前,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等五大万亿级支柱产业呼之欲出。在曾经为“零”的清洁能源装备、航空与燃机、生物医药等领域,“四川造”已不断成为行业标杆。

  服务业潜力不断释放。改革开放初期,四川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等。如今,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40年来,城乡面貌脱胎换骨,人民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全省人口流动少,城镇化水平较低。去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相当于过去40年,平均每年有近百万四川人由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

  40年来,四川人均GDP在不断攀升。1978年,四川人均GDP仅261元。到2017年,全省人均GDP已达44651元,正在向中等偏上收入地区迈进。

  回首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机遇交汇叠加的四川,未来更值得期待。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