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改革试点典型案例】紧扣“三农需求”助力脱贫奔康 巴中南江创新推出“3253”供销改革模式

2018年12月20日 19:08:55 来源:四川新闻网
记者 李桃 编辑:王雪意

全省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助力脱贫奔康现场会在南江召开

  四川新闻网巴中12月20日讯(记者 李桃)2016年,巴中市南江县率先在全省试点供销社综合改革。自此,南江县以供销为农服务根本宗旨,紧扣“三农”需求,创新推出三方联动、双线运行、五项服务、三大保障“3253模式”。这一模式的推广,不仅实现了供销社向供销合作、供销服务、供销联营、供销一体转变。还为推动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着力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 实现发展新方向

  近年来,供销社综合改革一直是南江县委、县政府总体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实际工作中,南江不仅出台支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两个意见》,组建农村理财服务中心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联合社《两个实施方案》,确保供销合作社姓农、为农、务农的根本方向。同时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主体作用,探索组建南江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组建乡镇“农合联”15个,发展农民专合社82个,着力在合作、联合上求突破。

  做好创新改革不仅要改“准”发展取向,更要改“顺”体制机制、改“活”服务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南江通过健全“社企分开”的行业指导体系,组建了县农村综合服务指导中心,建成片区基层社9个、乡镇供销分社28个,构建了“县联合社+片区基层社+乡镇供销分社”三级行业指导体系。并通过构建起“大巴山农产品经营集团公司+乡镇供销惠农综合服务公司+村级综合服务社”三级经营服务体系,实现了社有企业年均交易额达到15亿元、创税6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3700余个。并引导168个村集体资产公司组建南江县聚合集体资产管理总公司,村集体将总公司股金分红部分,按三个1/3的模式(贫困人口股、集体成员股、村集体股各占1/3),实行二次分红。

  助力脱贫增收 借助互联网平台提高百姓收入

在乡镇设立的供销分社

  一直以来,农产品进城“最先一公里”和消费品下乡“最后一公里”这两方面的内容都是产品双向流通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南江县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开通供销e家、汇力“山货淘”电商网店,培育智慧供销,全县农村村级电商普及率达85%。利用庄稼医院、农资供应连锁店和物流网络等平台,开展送货上门、农资直供,促进双向流通,畅通农产品进城“最先一公里”和消费品下乡“最后一公里”,实现了供农所需,买不再难。销农所产,卖不再难。而今,像光雾山蜂蜜、南江黄羊等土特产早已可以通过电商平台放在网上卖,也大大提高了老百姓的收入。

  如今的南江,不仅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等问题,且采取代耕代养、土地托管、规模流转、股份合作、农业服务等形式,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还因此带动全县托管土地10.2万亩、林地20.4万亩,推动建成茶叶、核桃、金银花、生态养殖、乡村旅游“五条百里特色产业长廊”,特色农业增加值突破30亿元。并依托四川大巴山农产品经营集团,初步建成集基地托管、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于一体的农产品溯源体系。再加之以人才保障“强队伍”,以资金支持“破瓶颈”,以项目支撑“增实效”,全面实现了助推供销社加快融入脱贫攻坚、服务三农“主战场”。

  据了解,通过“3253模式”,南江县供销系统总资产达到3.6亿元,社有企业年均交易额达到15亿元、创税6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3700余个;供销社领办的农民专合社带动农户4.2万户14.7万余人,其中贫困户4200户1.4万余人,社员人均增收850元。(图由巴中市供销社提供)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