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20万大奖等你拿!四川达州面向全国征集巴文化标志

2019年05月06日 10:59:15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王晓勇

  【附1】达州市巴文化背景

  达州市历史渊源流长,达州自古属巴,从商到秦汉,达州就是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带,已有近5000年的考古史、2300余年的建制史。秦、汉、明、清以来的历代战争,巴国的几度兴衰,秦文化、中原文化、楚汉文化、蜀文化与达州土著文化大融合,形成了兼收并蓄、独具特色的巴文化,包括了重点文化遗址、众多文臣武将、无数文物古籍、独特巴风賨韵等,成为今日建设“全国巴文化高地”的坚实基础。

  一、文化遗址独特。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川渝地区巴文化遗址集中沉淀于达州市的罗家坝、城坝,两大遗址均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年代久远、面积广阔、内涵丰富、保存完好,是嘉陵江、渠江流域古巴文化起源、发展、消亡的中心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资源优势,是整个长江流域探索古巴文明的代表性遗址。同时,两大遗址的规模、出土文物数量及级别、文化堆积层等都在各地巴文化中首屈一指。目前两大遗址已列入了国家“十三五”大遗址保护规划项目库。特别是2018年城坝遗址的发掘工作荣获全国“田野考古奖”一等奖,并入围2018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罗家坝遗址和成都金沙遗址、成都古蜀船棺葬遗址一道,被称为“继三星堆之后巴蜀文化的三颗璀璨明珠”。城坝遗址又名宕渠城,是春秋战国时期巴地賨人建立的賨国国都,称为賨城。秦灭巴蜀后,于公元前314年在此设立宕渠郡,隶属巴郡,屡为州、郡、县治,为川东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前后延续达1000多年。经考古调查发现仅先秦以前的巴文化遗址就有80多处。另有被称为“中国汉阙之乡”的渠县汉阙、巴蜀一绝的渠县文庙、中华一绝的开江陶牌坊、中国红色第一街的石桥牌坊、三教合一的真佛山等独居魅力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历史人物众多。这里自古文臣武将辈出,不乏彪炳中华史册的重要人物。春秋战国时期,賨人鹖冠子跻身于诸子百家,成为法治先贤和西南道学鼻祖;大汉名臣冯焕和车骑将军冯绲,为维护国家统一立下汗马功劳,圣旨修有冯焕阙;三国大将王平成为蜀国后期主将,其塑像伫立于武侯祠;创建大成国的皇帝李雄,被誉为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中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为成都平原的蜀文化增添了厚重感;唐宋时期的李峤、李适之、刘晏、韩滉、元稹、张商英等文人曾宦居达州,而后入朝为相,达州有“六相祠”为念;宋代经学大师黎淳,与“三苏”齐名;大明户部、吏部尚书卫承芳,以“公正廉明”著称,被赠太子太保;明代破山和尚乃中国佛坛领袖,著名诗人和书法家;明末抗清英雄李长祥乃一代忠臣,威震江南;清初民主先锋唐甄,被推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100位重要历史人物;镇守台湾的王万邦,誓死抵御倭寇,成为中华民族首个抗日英雄;大清叱咤风云的“振威将军”罗思举,传奇故事众多,遗赠太子太保。及至近代,王维舟、张爱萍、陈伯钧、向守志等众多红军将领、抗日英雄成为共和国不朽之基石。这些人物的精神特质,完全代表了巴文化之灵魂。

  三、巴风賨韵长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达州人在巴地留下了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有美妙的童谣、谚语,有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民歌、民间舞蹈、戏曲、杂技等,总共有10大类,计140余项。其中巴渝舞、竹枝词是古巴人和賨人创造的不朽的艺术,至今成为四川川剧等艺术的母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大竹竹唢呐、渠县耍锣鼓、三汇彩亭会、土家余门拳、石桥烧火龙、安仁板凳龙、翻山铰子、开江拗棒等至今还是现代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朵奇葩,又是现代艺术的源泉。刘氏竹编、灯影牛肉等民间工艺历史悠久、技术精湛,彰显了巴人的高超智慧和创造力。

  四、文物古籍浩繁。全市馆藏历史文物甚多,共计11681件/套,其中已被鉴定为一级文物14件/套、二级文物77件/套、三级文物1418件/套。近年来,罗家坝、城坝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尚未鉴定定级。其中,有战国的青铜兵器、铜罍,有南北朝的铜鼓,有东汉的说唱俑头、陶猪、铜灯,有汉代的陶壶、铜洗,有唐代的瑞兽葡萄镜,有宋代的黑釉瓷器,有明朝的大明通行宝钞,有清朝的何绍基行书轴和郑板桥的行书中堂,有近代张大千的水墨设色人物图轴等。城坝遗址出土的虎钮錞于及“汉賨人邑侯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这些馆藏珍贵文物,同样是古老的达州和巴文化的有力见证。春秋战国时期的鹖冠子著有《鹖冠子》,被收入《中华五千年谋略宝库》;大唐诗人元稹宦居通州时,与白居易一道创造了诗歌史上的“次韵酬唱”,留下了大量的“通州诗抄”;唐甄的《潜书》“是数千年中历代圣人思想的一个总结,凝聚着东方哲人智慧的精华。”;李长祥的《天问阁文集》、罗思举的《罗壮勇公年谱》等,这些都是巴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附2】“巴文化·达州故事”参考选题

  一、上古至夏商周

  1.巴人始祖后照的传说

  2.大禹治水亮剑通川

  3.巴蛇吞象

  4.商王武丁伐巴

  5.廪君与盐水女神

  6.巴人助武王伐纣

  二、春秋战国

  7.巴、秦、楚联合瓜分庸国

  8.强楚伐巴

  9.巴蔓子将军

  10.《下里巴人》在楚都传唱

  11.鹖冠子著书立说

  12.秦灭巴蜀置巴郡宕渠县

  13.秦优待巴人,巴人被俗称“賨人”

  14.賨人射虎

  15.春申君故里在达州

  16.巴人助秦统一中国

  三、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

  17.巴人助秦建皇陵

  18.賨人助刘邦“北定三秦”

  19.樊哙练兵大巴山

  20.司马相如与“巴渝舞”

  21.冯焕冯绲父子忠于汉室

  22.刘璋分“三巴”

  23.徐庶隐居花萼山

  24.张飞八濛山败张郃

  25.蜀国大将王平忠心耿耿

  26.李特李雄建立大成国

  四、隋唐五代十国

  27.李靖不战而屈人之兵

  28.李白诗碑南阳寺

  29.元稹诗赋达州

  30.韩滉与《五牛图》

  31.刘禹锡点亮“竹枝词”

  32.李商隐与“巴山夜雨”

  五、宋元明清

  33.陈友谅后裔避难达州

  34.建文帝隐居达州

  35.巴人后裔冉德升中进士

  36.破山大师“破戒止杀”

  37.一代醇儒淇竹家风

  38.罗思举与罗家坝

  39.王万邦镇守台湾岛

  40.江国霖高中探花

  【附3】“巴文化·达州名人”参考人选

  1.春申君(?-前238)

  战国时期楚人(今达州人),真名黄歇,战国四公子之一,曾任楚国国相,援赵灭鲁。春申君以明智忠信、礼贤下士辅佐治国闻名于世。春申君封地在吴(现苏州),是上海城市之根,2010年6月6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播出《传说中的春申君故里在达县》,作为上海世博会的专题片。2011年1月27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批准“春申君故里在达县”注册。

  2.鹖冠子(生卒年不详)

  战国时期巴人(今达州人)。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有巴蜀“道家鼻祖”之称。《汉书·艺文志》有书目《鹖冠子》一篇,列为道家,书尚存。1994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五千年智谋宝库》书中,在典籍举要的政谋类中列有《鹖冠子》,并概括其谋术、法治之术为重点,包括法治、博选、兵政与修养的谋略,言于君,启于民,利于世,堪称我国古代先秦时期有影响的谋略家。

  3.冯 焕(?-121)

  东汉时期巴西郡宕渠(治今渠县土溪镇)人。他自幼勤奋好学,博览文武典籍。入朝任掌管朝延文书章奏,协办日常政务的尚书和为宫延办事的侍郎。永元元年(公元89),冯焕随幕府中护军班固北伐北匈奴,出谋划策,屡建勋功,为取得燕然山大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后出任河南京令、豫州和幽州刺史等职。

  4.冯 绲(?-168)

  东汉时期巴西郡宕渠(治今渠县土溪镇)人,字鸿卿(又作皇卿),豫州幽州刺史冯焕之子,东汉时期名将。历仕东汉顺、冲、质、桓四朝。早年因帮助父亲冯焕洗罪而闻名,历任郎中、郡诸曹史、广汉属国都尉、御史中丞等职。建康元年(144),以御史中丞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与滕抚共同击破扬州盗贼。后调任陇西太守、辽东太守,在辽东时招纳鲜卑族。又入朝任京兆尹,转任司隶校尉,迁任廷尉、太常。延熹五年,拜车骑将军,率军大破武陵蛮夷,纳降十余万人,平定荆州。又拜将作大匠、河南尹,复任廷尉,再为宦官所诬免。后复任屯骑校尉,又拜廷尉。永康元年(167)十二月,病卒,谥号:桓侯。

  5.第五伦(生卒年不详)

  东汉时期京兆(治今陕西西安)人,字伯鱼。祖先是战国时齐国的田氏,田氏在西汉初迁徙至皇帝陵园的很多,所以以迁徙的次序作为姓氏。第五伦先后任会稽太守、宕渠县令、蜀郡太守,后拜司空,位列三公。

  6.庞 雄(生卒年不详)

  东汉时期巴西郡宕渠(治今渠县土溪镇)人,参与过征讨荆州“巫蛮”叛乱、平定海贼寇略沿海九郡征战,在平定北方南单于与乌桓大人反叛的斗争中,威德兼施,缓和了民族矛盾,安定了边疆,武功以猛略著称。后为大鸿胪,掌管皇子拜王及赞授印绶等礼仪,封都亭侯。

  7.王 平(?―248)

  三国时期巴西郡宕渠(治今渠县土溪镇)人。王平初随曹操,后降刘备,任牙门将、裨将军。建兴六年(228)马谡失街亭,诸葛亮杀马谡等人,加封王平为参军、讨寇将军,封为亭侯。建兴十二年(234),平定魏延作乱之后,任后典军、安汉将军,兼任汉中太守,封安汉侯。延熙元年(238)改任前护军,管理蒋琬大将军大司马府事物。延熙六年(243),被任命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总领汉中,于次年率三万汉中蜀军兴兵据势大败魏军十数万伐蜀大军。

  8.李 雄(274―334)

  魏晋时期巴西郡宕渠(治今渠县土溪镇)人,字仲俊,李特第三子,母罗氏,十六国时期成汉开国皇帝,304年―334年在位。李特在四川起兵时,被封为前将军。李特战败被杀,其弟李流继续征战,李流病死后,将军权交给侄子李雄。李雄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不久,攻克成都。304年称成都王,建元建兴,306年称帝,国号“大成”,史称成汉,改元晏平。314年汉中的杨虎和梁州的张咸也先后投奔了李雄,成国疆土达到最大。334年李雄病卒,享年61岁,谥号武皇帝,庙号太宗,葬于安都陵。治蜀30年。

  9.元 稹(779-831)

  唐朝时期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字微之,北魏昭成皇帝是元稹的十代远祖。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元稹二十八岁,应制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登第者十八人,元稹名列第一。朝廷下诏授为右拾遗。元和十年三月,元稹“一身骑马向通州”,出任通州司马。通州垦荒,整治吏政,开启通州文风。

  10.黎 錞(1015-1093)

  北宋时期渠州(今渠县)人。宋仁宗庆历癸未年(1043)中进士,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以尚书屯田郎中任眉州知州,后官至朝议大夫。与苏轼齐名,经学大师。

  11.卫承芳(1542-1615)

  明朝时期达州(今达州达川区)人。隆庆二年(1568)上京科考,位列第三甲第83名,赐予进士。授知县,升浙江温州知府。万历十六年(1588)卫承芳调任徽州知府。后历任山东参政、南京鸿胪卿、右通政、光禄卿、右副都御史。后升任南京户部尚书。是清廉典范。

  12.破山禅师(1597-1666)

  明朝时期大竹人,法名海明,号旭东,俗名蹇栋宇。是著名的宗教大师、书法家和诗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遁入佛门。崇祯二年(1629),破山始布道传法。崇祯十二年,破山来到大竹无际寺讲学。清顺治十年(1653),得梁山抗清名将姚天鳞资助,于梁山县西南金带乡开创双桂丛林。康熙五年(1666),于双桂堂圆寂。

  13.唐 瑜(?-1427)

  明朝时期浙江布政司金华府兰溪县(今浙江兰溪)人。明成祖永乐皇帝的老师,人称“帝师”,字敬鼎,中国教育家、思想家、中国近代百名思想家之一,唐甄的十一世祖,达州市第一位帝师。葬于宣汉县南坝东阳溪,2019年唐瑜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4.李长祥(1609-1673)

  明朝时期达州(今达州通川区)人。字研斋,亦字子发,自号石井道人,明崇祯甲戌(1634)中举人,崇祯十六年(1643)举进士,入仕于朝。明亡后,在抗清斗争中,李长祥与郑成功、张煌言,屡仆屡起,抗节不挠。鲁王监国四年(1649)进为兵部左侍郎。所作《天问阁文集》传世至今。

  15.唐 甄(1630-1704)

  明朝时期达州(今达州通川区)人,初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和政论家。清顺治十四年(1675)中举人,曾在山西长子担任过10个月的知县,著有《潜书》等。唐甄与遂宁吕潜、新都费密,合称“清初蜀中三杰”,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并称明末清初“四大著名启蒙思想家”,被中宣部、国家教委列为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一百位杰出思想家”。

  16.王万邦(1760-?)

  清朝渠县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中武举,嘉庆元年(1796),清东乡县(今四川宣汉)白号首领王三槐与冷天禄、张子聪等率众起义,进攻通江、长寿、垫江、渠县等城。嘉庆十四年,调幽燕(今河北省北部及辽东省南部)任清军直隶督标良乡营守备。嘉庆二十五年任福建漳州镇平和营游击。王万邦南御北战,作战英勇,立下汗马功劳。嘉庆帝赐封其武翼大夫。道光元年(1821),因其骁勇善战,王万邦奉旨调至台湾彰化协镇都督府任协镇都督,并兼任北路协副将,授职正三品。

  17.罗思举(1764-1840)

  清朝东乡(今宣汉县)人,字天鹏,清朝将领。少有胆略,跷捷,逾屋如飞。贫困,为盗秦、豫、川、楚间。结客报仇,数杀不义者。遭阨,幸不死,久之自悔。教匪起,充乡勇,誓杀贼立功名。平定赵金龙起义,著《罗壮勇公年谱》。

  18.苟扬威(1809-1871)

  清朝达县(今达州达川区)人,字翼亭。道光十三年(1833)前往马边,峨边镇压起义。英军侵华(1840),鸦片战争爆发,苟扬威随数千名川军调往广东征剿英国侵略贼,有功绩,赏六晶军功。咸丰元年(1851)调广西破浔州府桂平敌。1866年升贵州上江协镇。1869年,保记名总镇。1871年保记名提督。1871年伤病突发,死于任上。

  19.江国霖(1811-1859)

  清朝大竹人,字雨农,号晓帆。道光十一年(1831)乡试中举,戊戌年(1838)考取进士,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授任翰林院编修。己亥年(1839)任广西主考,乙巳年(1845)任教习庶吉士,丙午年(1846)出任湖南学政,因回避祖籍,又改授湖北学政。道光丁未年(1847)冬,授任广东惠州府知府,道光二十九年(1849),江国霖出任雷琼兵备道道员(又称“道台”),咸丰三年(1853),以政绩卓著,被推荐为广东按察使,不久又升为广东布政使。咸丰八年,江国霖代行广东巡抚,勤政爱民,事必躬亲,严厉整顿吏治,咸丰九年病卒,葬于大竹西河乡(今周家镇)八角庙。著有《梦甦斋诗集》、《随月山房诗文集》等。

  20.刘行道(1869-1910)

  清朝时期达县(今达州达川区)人。光绪二年(1876)启蒙,幼奇慧好学,光绪十一年拜巴县举人潘清荫为师,后得到时任绥定府教授、进士廖平指导,光绪十九年中举人,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主讲江陵书院。光绪二十四年赴京会试,参与公车上书,要求变法维新。光绪三十一年,应胡俊聘任四川高等学堂经史教习兼附属中学监督(校长),是四川文理学院和达州市第一中学创始人。宣统二年(1910),在京师大学堂任教,因与刺杀摄政王一事有牵连,失事后,吞金而逝。

首页 上一页 [1]  [2]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