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 “地质二代”的夏令营
地质精神薪火相传
身为地质人的子女,随父辈征战大川险河是常事。“小时候还不明白是为什么总是要搬家。现在接过父辈旗帜,继续从事地质工作,这才明白。”113队职工赵斌告诉记者,按现代流行语言,自己是“地质二代”。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相信每一名地质人及其子弟,都会唱这首《勘探队员之歌》。在一张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地质队子女参加夏令营的合影照片前,赵斌找到照片中的自己说,“正是那次夏令营,自己不仅学会了《勘探队员之歌》,还初步了解了分辨各种矿石的知识,知道了什么是矿石标本,什么是罗盘,耳濡目染了地质人的苦与乐。”赵斌告诉记者,从那时起,就立志将来要继续从事父辈的事业,要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地质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上世纪八十年代,“地质二代”学习分辨矿石知识
钻塔映日月,大地涌壮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居深山住“干打垒”,到进城市住高楼大厦,从年产值不足百万,到今天年产值过亿,50多年的发展,113队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据该队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113队不断提升发展格局,拓展发展空间,挥师云南、布阵广西、跨越青海、策马内蒙、穿行新疆、登顶西藏,大力开展找矿和相关地质工作,并将目光瞄准国际市场,远赴哥伦比亚、马达加斯加、塞拉利昂、印度尼西亚。
如今,该队已形成了地质勘查、清洁能源勘探、建设工程勘察与施工、地质灾害治理等几大市场品牌,发展的后劲更足,前景更加广阔。如果说老照片是“昨天”,那么眼前高大挺拔的“地质大楼”不就正是今天113队的写照!(四川省地矿局113地质队供图)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