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10月27日,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四川省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图书馆、四川广播电视台、读者报社、天地出版社、天喜文化承办的2019年第11期“爱读I DO周末阅读分享会:寻找一个真实的时代--《西迁东还》新书分享会”在四川省图书馆举行。活动当天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三百多位读者来到了四川省图书馆参加了此次活动。
除了《西迁东还》作者龚静染,活动还邀请了资深媒体人、成都电视台主持人、作家谢伟,青年古琴演奏家邓丽珠,共同为读者朋友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飨宴。会后不少热心的读者朋友还和作者进行了交流,分享了自己的读书体会。
正式分享开始前,邓丽珠为现场读者们演奏了川派古琴代表曲目--《流水》,将分享会的气氛引至悠远。
分享会主持人由谢伟担任,他围绕《西迁东还》的创作、西迁东还的历史意义、四川文化的独特人文价值等话题与龚静染展开了精彩的对话。谢伟首先以“为什么用‘西迁东还’作为书名”发问,开始了与龚静染的对谈。龚静染回答了“西迁”和“东还”的具体内涵,它指的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移,抗战胜利之后又回到了江南一带。解释完书名之后,作者还从经济、文化、学术等不同方面,更为具体地和读者分享了“西迁东还”这段珍贵却鲜为人知的历史。
谈到这段历史时,龚静染声情并茂地向读者讲述了范旭东筹办永利川厂的故事。当年范旭东领导下的永利,原本位于天津,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化工企业。因为战争,工厂被日军占去,设备丢失,最后几经周转落户到了乐山五通桥。此时工厂几乎濒临倒闭。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凭借自身科研团队的努力,发明了“侯氏碱法”,解决了生产原料的问题。“侯氏碱法”是中国化工史上的一个奇迹,而五通桥便是它的诞生地和历史的见证者。

龚静染还讲到,范旭东的故事只是西迁东还这段历史的一个小片段,书中还有数十位像范旭东这样的人物,如在乐山乌尤寺创办复性书院的马一浮,主持黄海化学社哲学研究部的熊十力,随武汉大学一同西迁到乐山的叶圣陶、朱东润、陈西滢、凌叔华,重振四川盐业的盐务总局总办缪秋杰,寻找黑卤的“中国石油之父”黄汲清,一路护送故宫文物西迁的峨眉客等等。他希望通过这部书向读者呈现抗日战争时期这些西迁到大后方的民族精英的真实生活,讲述他们在艰苦条件下依然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精彩故事。
除了创作动机,谢伟还和龚静染谈到了这部书的创作方法。龚静染谈到,《西迁东还》是他非虚构创作的延续,此前,他出版过与四川的历史文化相关的《桥滩记》《昨日的边城》等非虚构作品。与前作不同的是,《西迁东还》是一部以人物为主的书,但人物难写。他分享了自己的写作心得:一是要求材料上要有大量真实鲜活的细节,挖掘得越深越好;二是写作上应怀有“小人物之心”,小人物才代表众生之像,才能体现真实的人世。
他十分认同钱穆先生的历史观,即历史就是世道人心,历史就是一个个人生,众人之人,众生之生。显然,这影响了他的创作。我们可以看到《西迁东还》情感上的悲悯、文字上的谦卑。在写作态度上,龚静染长怀“小人物之心”,他试图将厚重的历史与个人的命运融为一体,体现真实的人世和复杂的人性。
龚静染出生并成长于乐山五通桥,多年来潜心研究四川的人文历史。在谈完《西迁东还》的创作后,谢伟和龚静染聊起了他们共同关心并一直以来都在研究的四川文化。他们谈到了四川的园林景观、寺庙建筑、文物保护等,因为这也是《西迁东还》中多处涉及的,而谢伟恰好是这方面的专家。
对谈结束后,龚静染和谢伟分别回答了现场读者们的提问,两位老师的严谨、专业、幽默的回答赢得了读者们的阵阵掌声,分享会在掌声中落下帷幕。(天地出版社供图)

内容简介:
《西迁东还》讲述了抗战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西迁至四川大后方的故事,其中包括马一浮、熊十力、叶圣陶、朱东润、南怀瑾、凌叔华、贺昌群、范旭东等,他们或创办教育,或著书立说,或重兴实业等,在川蜀之地留下了重要的历史印记。
作者通过查询档案、实地走访等途径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命运作了细致入微的探查与研究,对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梳理,再现了他们在战乱时局下跌宕起伏的命运。当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亡相遇,当厚重的历史与个人的荣辱融为一体,作者诗意的文字仿佛时代的回音,召唤我们重返历史现场,感受大时代下的因缘际会和复杂的人生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