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构筑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抵御疫情严密防线

2020年02月25日 13:27:30 来源:四川新闻网
记者 熊强 编辑:蔡晓慧

  四川新闻网广安2月25日讯(黄辉 记者 熊强)2月24日,广安再次传来好消息:2020年2月23日0—24时,广安市无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目前,已治愈出院患者20人。

  利好消息得利于广安疫情防控工作有力有序推进。疫情发生后,广安迅速行动,通过强化“三个全面”统筹调度、落实“三个防”阻断源头、坚持“四个早”全力救治工作、突出“四个保”稳定大局,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全面构筑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抵御疫情严密防线。

  此外,为降低疫情影响,广安还一手抓经济发展,有序推行企业复工复产、大春生产等,努力把疫情损失降到最低,确保一季度经济实现稳定开局。

  疫情防控:严防死守遏制疫情扩散

  广安外出务工人员多,从武汉返乡人员多,紧邻重庆等重点疫情区域,潜在隐患大。如何全面构筑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抵御疫情严密防线?广安市委要求,要落细落地落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各项措施,按照省委省政府“找得到、管得住、服务好”目标要求,找到传染源、阻断传染渠道。

  疫情发生后,广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分赴全市各地暗访,查漏洞、找差距,督促各地抓好整改、补齐短板。

  上行下效,防控疫情力量快速集结,广安凝聚起了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在战“疫”最前线,广安广大医务工作者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为生命接力;2月13日,广安首批援助湖北医疗队10名队员出征,成为新时代最美“逆行者”。

  在战“疫”最前线,广安公安、应急管理、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商贸物流、公共服务等各条战线的干部职工,各级专武干部和民兵,以及坚守在基层一线的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志愿者和各级机关干部,义无反顾投入战斗,以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

  广安广大党员干部和基层工作者夜以继日奋战,用心血和汗水守护全市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换来人民群众发自肺腑的感动。

  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广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防治已有了明显的效果,全省首例危重患者治愈出院,为疫情防控增强了信心。

  降低影响:复工复产把疫情损失降到最低

  “企业复工还有哪些问题?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2月19日上午9时,在广安市经济信息化局会议室,该局各包片督导企业复工复产的相关工作人员坐在一起,就收集到的企业在复工复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讨论,并现场制定解决方案。

  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如何尽最大努力把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广安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全力推动企业复工复产。

  “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在管理机制、督促指导、物资保障、政策落实4个方面齐发力。”广安市经济信息化局局长赵胜强说,该局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积极推动企业早开工、早复产。

  在管理机制方面,在强化落实防控措施、严格复工流程、严格复工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坚决做到“三不准”(不准擅自无序复工、不准环境脏乱差、不准风险防控不到位),不断优化复工复产管理服务。

  在督促指导方面,组建了6个工作专班赴6个区市县及广安经开区加强工作督导,落实复工企业“一企一联络员”制度,主动上门服务,“点对点”指导企业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协调解决企业复工复产中实际困难52个。

  在物资保障方面,迅速组建工作专班驻点对接省级有关部门,全力做好对上争取工作。已累计争取省级调配口罩约7万只及一批医用防护物资。加速推动有条件有意愿的企业转产,鼓励企业开足马力生产。目前,广安已有3家口罩生产企业,2家进入了试生产,每天可产口罩6万只,已为各区市县统筹调配口罩30余万只,其中为复工复产工业企业调配了10余万只口罩。加上企业自身努力,复工复产企业防疫物资基本得到保障。

  在政策落实方面,落实缓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十三条政策措施,组织推荐24户企业申报临时电费补贴,出台金融支持疫情防控恢复发展生产的十条措施,联动金融机构累计对19户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和8家疫情防控企业提供融资7385万元。制定有效应对疫情稳定经济运行20条政策措施,从企业减负、财税支持、金融惠企、援企稳岗、项目投资、物流运输等方面提振企业信心,支持共渡难关。

  此外,广安还开展了“线上进千企”活动,服务广大企业。广安市经济合作系统已经对接企业227家,共涉及227个项目,及时收集分析、帮助解决企业复工复产需求和存在的困难问题。

  同时,广安市经济合作局还创新招商方式,通过新媒体发布招商项目,已精心包装推出项目72个,总金额100亿元以上。

  目前,在广安市岳池县、邻水县分别先后举行了网络直播招商推介会,分别成功签约6个项目和8个项目。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