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友平
四川新闻网成都5月10日讯(川网集团省两会报道组记者 李丹 摄影报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无疑是时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全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强化“川渝一盘棋”思维,抓住机遇、勇担使命,唱好“双城记”,深入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与重庆协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两中心两地”,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我建议要以重大项目为引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5月10日,在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联组会上,省政协委员们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四川省政协委员、民盟省委常委、省统筹城乡研究会会长、研究员罗友平表达了自己的思考。
罗友平向四川新闻网记者介绍道:“重大项目建设是稳增长的骨干支撑、结构调整的关键抓手、改善民生的有效手段,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今年一季度极不寻常,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因此,要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国家战略,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积极谋划一批重大项目。我有五点建议。”
“一是争取尽快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规划纲要。”罗友平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发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规划。我省应及早谋划,联合重庆市主动对接中央改革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推动国家规划纲要尽早出台,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指导。同时,结合即将开始的国家“十四五”规划制定,力争在成渝地区布局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安全防务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加快将成渝地区建成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罗友平说,第二是坚定不移做强成都“主干”,谋划设立“内自新区”。成都是全省发展的“主干”,也是双城经济圈的“两核”之一,做大做强成都极核功能,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至关重要。推动成都东部新区与天府新区协调协同发展,重点加强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现代金融等产业集群建设,提升成都都市圈发展空间,进一步把成都打造为成渝地区经济最活跃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同时,以建设国家公园城市为抓手,提升成德眉资宜业宜居城市功能品质,打造国内外高端人才向往的迁徙地、目的地。
内江、自贡两市横跨成渝发展主轴,处于成渝中点位置,建议以内江、自贡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为基础,谋划设立省级内自新区,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等领域,实现资源要素同用、竞争优势同构、产业优势互补,推动内自同城化发展,引领带动成渝中轴南翼城市群发展,着力解决双城经济圈“中部塌陷”问题。
第三是积极谋划航空经济和天然气产业项目。成都是全国第三个拥有两个国际机场的城市,也是国家级航空枢纽,这是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的重要优势之一。应积极向国务院和国家空管层面争取“最具经济实质意义”的“第五航权”,扩大口岸开放,争创国家级航空经济试验区,打造中国西部航空经济发展走廊。紧依“一带一路”,成渝共建“空中丝路”。
川渝两地是中国天然气资源富集地,四川气田在全国产能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备建设“气大庆”优势。我省应立足资源优势,强化省属企业与央企的合作,争取上游产业份额。在重庆已经设立天然气现货交易中心情况下,向国家争取将天然气期货交易中心设在四川。依托川能投四川燃气集团省级平台,开展资源整合重组,加快上市步伐,打造我省国有燃气航母。
“第四,就是争创以医学生物、生命科学等为特色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罗友平介绍,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均设立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其中长三角有合肥和上海张江两个。应争取国家在成渝地区设立第五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联合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特别是发挥成渝两地科研能力强、医疗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川布局医学生物、生命科学、中医药创新等领域国家实验室,设立国家医学科学院、生物产业城、中医药发展示范区,努力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出特色。
第五是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成国家乡村振兴典范。前些年,成都、重庆大力推进“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双城经济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较好基础。应进一步创新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发挥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科研助推作用,共同设立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基金,争取建立国家乡村振兴投资银行,在广安、南充等市创设国家乡村振兴学院等,增强乡村发展动力,把川东北、川南、渝西等地区建设成为国家乡村振兴典范。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