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看四川】现代服务业如何创新发展?来看看获点赞的德阳白马关

2020年06月05日 13:04:14 来源:四川新闻网
记者 周鸿 编辑:邱令璐

白马关景区

四川新闻网德阳6月5日讯(记者 周鸿)穿越时空回到三国古战场、约上亲友体验户外运动,还能到林间采摘贵妃枣……如今,越来越多的成德绵市民都会来到德阳市罗江区白马关旅游休闲服务集聚区享受一个轻松周末。

据悉,2015年,白马关旅游休闲服务集聚区(旅游休闲)成功纳入省50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之一。2017年1月,为进一步加快推进集聚区的发展,增强集聚、辐射、带动效应,集聚区扩大范围至白马关、万安、蟠龙三镇,幅员面积达103平方公里。2019年8月,根据《四川省商务厅  四川省财政厅关于组织申报四川省服务业集聚区创新发展专项激励资金的通知》要求,为促进集聚区发展,加快形成区域特色突出、比较优势明显、集聚效应显著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罗江区商务经合局于2019年12月成功争取到1000万服务业集聚区创新发展专项激励资金。

近日,作为四川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创新发展先进单位,白马关旅游休闲服务集聚区得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的表扬。

万佛民俗村

做法:

实施行政内部、政企、政民之间体制改革

白马关旅游休闲服务集聚区地处成德绵经济带主轴,南距德阳市区15公里、省会成都75公里,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110公里;北距中国科技城绵阳27公里、绵阳机场35公里,108国道、成绵高速、西成高铁和宝成铁路贯穿全境,自古便有“出川入蜀第一关”之称。

2015年,白马关旅游休闲服务集聚区(旅游休闲)成功纳入省50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之一。2017年1月,集聚区扩大范围至白马关、万安、蟠龙三镇,幅员面积达 103平方公里。为确保服务业集聚区各项工作高效、有序推进,罗江区从行政内部、政企、政民之间三个层面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体制改革。

抽调相关业务部门骨干力量组成园区工作专班,专职负责园区工作。在全国率先将涉审前的公共服务事项全部划转到行政审批局,压缩了审批环节288个,建设项目审批时限从105天缩短至30天,为集聚区建设提供了行政效率保障。

实施新型农联改革,明确产业发展路径。引进乐途户外运动基地、东篱南山国际乡村俱乐部等20余个休闲体育和文化旅游项目落户聚集区核心区域,建成山地自行车、真人CS、徒步旅行、低空旅游等高标准的户外运动项目20余个。

依托园区内贵妃枣、青花椒、杂柑蜜柚产业基地,实施乡村美化工程,打造了五丁谷、五美寨、倒湾古镇、万佛民俗村等一系列环境优美、产业兴旺、业态丰富、基础完善的乡村旅游点。正加快白龙谷、蟠龙古镇、摄影小镇等片区联动开发,逐步形成白马、蟠龙空间高度凝聚的农旅特色集聚区。

引进20余家服务业配套设施,10余个创新孵化平台入驻,全力推进养心小镇、低空户外运动等14个政府投资和社会项目建设。初步形成了体育休闲旅游、农业旅游融合发展,配套产业为支撑的基础完善、业态丰富、特色突出、共融发展格局。

此外,为形成社会发展合力,让企业、群众在集聚区发展中共享发展成果,在白马关镇万佛村试点建立“村组搭台子、农民出房子、市民凑份子、公司找路子、搭伙挣票子”机制。由村组组建资产管理公司作为中转机构,作为乡村旅游资源的统一转换口,与旅游公司合伙打造万佛民俗村,达到多方共赢。

白马关体育赛事

愿景:

建成全国体育旅游目的地及三国古蜀研学旅游目的地

为认真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战略部署,罗江将把白马关旅游休闲服务集聚区建设成成都文旅经济发展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环成都文旅经济带的关键节点,建成全国体育旅游目的地及三国古蜀研学旅游目的地。

据悉,集聚区下一步拟建设一批重点项目。一是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建设川菜川剧之乡。结合县城下南街棚户区改造工程,建设川菜博物馆、川剧博物馆、川菜院子,在老南街打造川剧“戏窝子”。

二是推动文旅体融合创新发展,建成全国体育旅游目的地。当前,该区白马关景区已被评为全国运动休闲试点镇及全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下一步,将加快三国传统体育运动公园、白马关国际房车露营公园、极限运动训练场等项目建设。力争建成全国西部户外运动基地,成为全国重要的体育旅游目的地。

三是推动农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争创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县。项目包括区域内凯江河生态观光旅游长廊建设、区域内乡村旅游大环线建设、白龙谷生态走廊建设、摄影小镇建设项目。

四是依托三国蜀道资源,打造全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充分利用该区三国、古蜀文化资源,打造环成都文旅经济带上首个全国研学旅游目的地。项目包括青少年户外研学基地配套设施建设、户外活动场地建设及研学文旅综合体项目。

力争到2021年,引进各类服务业企业2700家,其中文旅龙头企业3家,招商引资投资额达50亿,吸纳就业人数8000余人,实现营业收入达100亿元,税收3.1亿元。全区接待游客总人数达6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5亿元。(图由罗江区委宣传部提供)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