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彭邦本接受四川新闻网记者专访,解读四川历史名人文翁。
图据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川新闻网成都6月15日讯(记者 戴璐岭 摄影报道)在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关口镇,至今仍能看到文翁祠的历史痕迹。在古代,祠堂的修建标准和要求可谓十分严格,然而在《汉书·文翁传》却提到,“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 被《汉书》列为《循吏(政绩突出、政声斐扬于天下的清廉官员)传》第一人,闻名天下。文翁深受蜀地民众拥戴,是四川人最早的“爱豆”之一。
文翁为何被称为汉代循吏第一人?四川老百姓们又为何如此敬爱他?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彭邦本接受四川新闻网记者专访,为网友们讲诉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之“公学始祖兴教化,汉代循吏第一人”——文翁。
创办石室学宫、推举贤才
他是实施官办教育第一人
文翁(公元前187年—前110年),名党,字仲翁,西汉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舒城县)人,汉景帝末年任蜀郡守,清正仁爱、举贤兴教、励精图治,深受蜀地民众拥戴,最终逝世于蜀中。
两千多年前,蜀郡守文翁在成都修筑石室学宫开办官学,建成我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文翁为何要开办官学?彭邦本告诉记者,古蜀文明非常辉煌,但在秦灭巴蜀后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断裂,因而文翁到蜀地后,发现蜀地文化较为落后,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为了提升蜀地的文化教育水平,“仁爱好教化”的文翁勇于、善于创新,创办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地方政府官办学校,实行“有教无类”的招生办学方针。“什么是‘有教无类’呢?就是招生不受家庭出身尤其是身份贵贱的限制,这最早由孔子最早提出和实践,但孔子创办的是私学,文翁则率先在官学中实践了这一伟大的思想。学生主要来自成都以外的‘下县’。”彭邦本告诉记者,下县指当时成都周边诸县,把包括贫困县在内的各县好学的年轻人选招进来,并为他们免除徭役,“这就说明学生大部分都是平民子弟,也是孔夫子所说的‘有教无类’。”
“文翁他勇于善于创新,是历史上最早创立官办学校、施行‘有教无类’办学方针的第一位地方政府领导人,汉武帝高度褒扬,推广于天下,开创了中国教育史的新篇章。”彭邦本告诉记者,文翁任蜀郡守的西汉景帝、武帝之际,正处于中国古代第一次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文翁以其经世致用、勤正廉洁的卓越政绩发挥了引领时代的历史作用。
此外,文翁还推举贤才、移风易俗,改变了蜀地落后风气,史称“大化”。彭邦本告诉记者,文翁大力举用当时的蜀郡基层官吏。不少德才兼备的官吏通过选拔成为培养对象,出色者,还被送到长安深造。“当时他推荐的人,不少人真的成了优秀人才,有的还做了郡守,”彭邦本告诉记者,从此文翁在巴、汉二郡影响深远,树立了“巴蜀好文雅”、崇教尚文的优良传统,古书甚至赞誉“蜀学比于齐鲁”。
大兴水利,促进天府之国的形成
他是第一个大规模扩大都江堰灌区的官员
《都江堰水利述要》记载:文翁任职期间,带领人民“穿湔江,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顷”。《读史方舆纪要》载:“灌口山,在灌县东北二十六里,汉文翁穿灌江口灌溉平陆处地,亦曰金灌口,以春耕时需水如金而名。” 《益州记》云:蜀中“沃野千里,世为陆海,谓为天府也。”
“文翁继李冰之后,在蜀中大兴水利,促进了天府之国的形成。”彭邦本告诉记者,文翁继李冰之后,在蜀中大兴水利,将蜀中水利工程体系拓展至湔江(沱江)流域,弘扬发展了大禹、李冰以来蜀地优秀治水文化传统,促进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的形成。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扩大都江堰灌区的官员。
班固在 《汉书》中评论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跨越千年,时至今日,文翁对巴蜀大地依旧影响深远,可以说是巴蜀人民最早的“爱豆”之一。而由文翁所创办的石室学宫(成都石室中学前身),文脉薪火相传,石室中学现今仍是我国名校之一。彭邦本告诉记者,文翁“仁爱好教化”,其勤政爱民、奉公廉洁、崇教尚文,而且勇于善于创新的精神,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意义。“直到现在,我们的老百姓们都还在纪念文翁,有以文翁命名的学校、街道和纪念地多处,他可以说是真正的流芳千古。”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