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网特别策划丨三线建设者家书④:棚子里关上门不透气,开着门蚊子打也打不完

2020年07月16日 12:00:51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蔡晓慧

  20世纪60年代,为满足备战需要,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国家启动“三线建设”,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为再现攀枝花开发建设历史,传承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从个人与家庭对话中追寻攀枝花三线建设的情感记忆,四川新闻网陆续推出“攀枝花三线建设家书”,追寻那段记忆深刻的日子。上一期,我们展现了三线建设者胡隆兴的家书故事》》》渡口景色很好 我含着感激的热泪离开


梁仕恒近照

  今天,让我们走近党员梁仕恒,他于1966年开始参与修建成昆铁路渡口市米易段,在信中,描述了当年三线建设艰苦的环境……

  父亲、母亲:

  见字如面。

  我来米易已经几个月,工作生活逐渐归于正规,请放心。整个部队用卡车拉过来,颠得很,路真的很难走,所以让我们来这边修铁路,等成昆线建成,交通就好了,我也更方便回去看你们。

  这边生活条件很艰苦,我们搭建席棚子住,棚子里关上门闷热不透气,开着门蚊子又太多,打也打不完。不过有棚子,好歹能遮风避雨。没有饮用水,挨着江的只能去金沙江里背,金沙江的水是混的,要放一晚上才能喝,不然喝到嘴里都是沙子。我们还好,我住的这边有条泉水,泉水很清凉,好喝多了,有时候石头里边还能摸到螃蟹。金沙江的石头缝里有一种特殊的虫子,叫爬沙虫,当地人都抓来吃,我也尝了尝,跟虾一样,剥了壳里边都是肉。我们难得吃到肉,大部分时候都是咸菜下饭。

  我的工作是打山洞,衣服坏的太快,没打两天洞,衣服就坏了。感觉是很累,但是大家热情都很高,一起干活也有劲。好多战友肩膀都磨出了血,手里的水泡变成了老茧。也有不小心受伤的,不能干活的就只有送回老家了,听别的战友说我们这段铁路还是算好修的,秦岭一带的最难修,牺牲了好多战友。不过我会保护好自己,你们不用担心。

  家里如果有人想来渡口了就来找我,我在8727部队,在米易。你们也要保重身体,等铁路修好了,我就回去看你们。

  儿子:梁仕恒

  1966年9月10日


由于原家书损坏严重,此为梁仕恒家属二次誊录

  成昆铁路,是一条英雄的铁路,与美国的阿波罗带回的月球岩石,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被联合国并称为“象征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而梁仕恒就是造就这奇迹的其中一员,“闷热不透气”、“咸菜下饭”、“牺牲”,这些字眼像烙印一样见证了成昆铁路修建的不易和艰难,但在这样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梁仕恒仍然有着苦中作乐的心态,和家人分享当地的特殊虫子,和可口泉水,想必他的家人收到信后也会感到些许安慰。

  如今,梁仕恒退休后帮着儿子照顾店,记者打通他的电话时他总是爽朗的笑着,成昆铁路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回忆起当年在攀枝花的日子,梁仕恒感概的说道,“夏天真的很热,遭不住,也没有电风扇,常常要熬过凌晨12点才能睡着。”但那时的梁仕恒一心想着再苦也要干完,“因为那是任务,就一定要完成。”如今,梁仕恒还会常常和自己的孙子谈起过去的日子,虽然无法感同身受,但孙子露出了崇拜的眼神。

  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国家,将自己的热血挥洒在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与梁仕恒一同参与三线建设者的人们,让那个年代闪闪发光,令人敬佩、感动、振奋。

  如果你也是三线建设者,快将当年的家书翻出来投稿吧!详情请戳》》》“攀枝花三线建设家书”征集启事

  (川网特别策划丨家书、图片来源:中共攀枝花市委党校)

  相关链接:

  川网特别策划丨建党99周年重温党员家书 22号信箱背后隐藏的坚守

  川网特别策划丨三线建设者家书②:工资20多元 除去家用自用还能剩下几元

  川网特别策划丨三线建设者家书③:渡口景色很好 我含着感激的热泪离开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