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7月12日讯(记者 陈淋)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7月10日在成都举行。全会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党中央赋予了成渝地区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光荣使命。
时至盛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热度正在节节攀升。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川渝走出了哪些“同步棋”?下一步,四川又有哪些发力点?
关键词:五步“同步棋”
7月11日,在接受四川新闻网记者专访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李后强教授谈道,唱好“双城记”,川渝党政领导人步调一致,首先从主观认识层面就保持了高度一致,走出“同步棋”。两地党政领导人互访,省市成立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领导小组。2020年3月17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重庆党政联席会议举行第一次视频会议,部署共同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点工作。会议通报了《深化四川重庆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方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机制》《深化四川重庆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0年重点任务》,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吹响了“进军号”。“川渝两地联合发文确定工作重点,这在两地合作的历史上是首次。”李后强说道。
此外,今年以来,川渝两地省市部门、市州与区县、区县与区县之间,积极响应,对接频频,合作热情高涨,走好“同步棋”。李后强说道,川渝两地职能部门步伐一致,签订了很多省级层面的合作协议,明确了共同的工作重点。“我们四川省社科院与重庆市社科院签署了合作协议,率先搭建川渝高端智库机构合作平台。川渝两省市社科院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创新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有效服务两省市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影响和带动其他智库机构深化交流合作,携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据了解,今年4月1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与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签署协议,将在生态共建、污染共治、机制共商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4月23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毗邻区县(重庆潼南城区至四川遂宁磨溪)开通首条跨省城际公交,首次实现川渝两地毗邻地区公交互通,极大方便了两地群众出行,促进两地人员流通。5月27日,川渝两地人力资源部门打破地域限制,联合开通两地线上求职招聘信息系统,实现了川渝两地求职招聘数据实时共享,有力地推动了川渝两地公共就业服务共建共享。7月3日,川渝两地住房公积金第一次实现“一地办”……
“川渝两地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功能定位,也保持了认识上的高度一致。”李后强阐释,即必须聚焦“一极两中心两地”的目标定位,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川渝两地在工作区域重点上也保持了一致。”李后强接着谈道,此次全会提出,要把深化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作为重要抓手,支持打造一批合作先行区、示范区和协同区;协同重庆加快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为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探索新路、作出示范。四川新闻网记者了解到,5月15日,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会议上,重庆市合川区、潼南区,四川省嘉陵区、西充县、武胜县、蓬溪县6个川渝毗邻区县签订川渝毗邻地区统筹发展先行示范区合作协议,约定将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协作共兴、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社会治理联防联控上发力合作,共同打造川渝毗邻地区统筹发展先行示范区。与此同时,位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重庆“桥头堡”区县,也在争做双城经济圈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川渝两地明确的工作重点是一致的。”李后强说,双方共同确定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等领域的重点工作内容。
关键词:五个“发力点”
自古以来,成渝“一家亲”,同住长江头,共饮一江水,成渝两地就像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兄弟。但就算是双胞胎也会有差异,成渝两兄弟也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和气质。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两地也有一些“差异牌”。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要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工业“5+1”、服务业“4+6”、农业“10+3”为重点,聚力建体系、育集群、强主体,推动成渝地区产业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
“从发展方位上看,成都东进,重庆西行,川渝两地相向而行,为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李后强说道,川渝两地产业重点也有所不同。四川以工业“5+1”、服务业“4+6”、农业“10+3”为重点,我们的传统优势产业有白酒等,自然资源有钒钛资源等。重庆提出发展八大产业集群,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重镇。截至目前,外国获批在蓉设立领事机构达到20家,成都位列中国内地第三、中国中西部第一。“从对外开放的程度看,川渝两地各有不同,开放路径各异。”李后强举例谈道,比如,在对外开放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四川大力发展“铁、公、机”,重庆则依托长江多了一条水运通道。市场主体的“差异牌”同样存在。“相较于重庆,四川民营经济活力更强,但重庆市国资企业实力较为雄厚。”李后强认为,有差异是好事,这样才能实现协同互补发展,产生1+1>2的系统效应。“即使产业的大方向相同没关系,关键是在相同的产业中找到细分市场。”公报指出,要协同推动开放通道、开放平台、开放环境等建设,优化创新能力布局、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更好发挥强内力、聚外力、激活力的“乘数效应”,共同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蓄势赋能。
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对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行谋划和部署。下一步还将如何落地落地,发力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在李后强看来,有五个发力点。他谈道,应充分调动企业及企业家的积极性,核心是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市场主体、企业介入其中,主动融“圈”。其次,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两地还应加宽加快加密,让交通联结。第三,川渝两地产业体系还应优化细分。细分产业,延长产业链条。第四,两地还应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特别是两方的管理体制。“比如说,GDP如何划分,新建企业的税收又如何分配,这个是实质性问题,关键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李后强继续谈道,两地在空间布局和产业集群上也可更进一步优化功能划分,明晰功能定位。比如,川渝两地都拥有天然气、页岩气资源,双方在建设页岩气产业集群上可开展合作,形成共同的产业集群。而在一些新材料领域上,如锂电池,四川遂宁和重庆潼南都布局了锂电池产业,两地便可在这一产业领域中加强合作,互补发展。除工业产业领域,在农业产业领域的农作物深加工上,川渝两地也有很多共同的发力点。“如四川安岳柠檬与重庆潼南柠檬,地缘相连、品种相同,两地曾不可避免的存在同质化竞争。而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中,两地可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柠檬产业联动集群发展。”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