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7月12日讯(记者 陈淋)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7月10日在成都举行。全会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
四川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二级教授、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十届和十一届党代会代表孙超英,长期关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此做了大量深入研究。在她看来,省委以召开全会、形成重要决定的方式,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我们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了积极信号:坚定了赢在战略的信心;指明了战略目标定位;明晰了战略的层级衔接;精准细化了战略推进格局。
全会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须聚焦“一极两中心两地”的目标定位。几年前,孙超英在其专著《成渝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中,曾专章讨论过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知识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就科技创新体系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独特的引领作用、建设跨行政区域的科技创新体系的价值和行动方案等进行过较深入的思考。“此次,在认真学习全会精神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全会将‘着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目标定位的意义,深感欣慰!”孙超英说道。
建好经济圈 全会传递四大积极信号
孙超英详细谈道,首先,坚定了赢在战略的信心。全会指出,这一战略,是四川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迎来的重大机遇,其战略牵引力、政策推动力和发展支撑力前所未有。当前,日益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给中国发展带来从未有过的挑战,要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必须明确战略牵引力、深挖政策推动力、巩固发展支撑力。全会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基于成渝地区发展历史,面对现实机遇、挑战,致力于下一步发展之路的谋划,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历史方位作了精准判断,将进一步提振和激发全省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勇攀高峰的勇气和热情,信心百倍地投入新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热潮之中。
其次,指明了战略目标定位。全会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须聚焦“一极两中心两地”的目标定位。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统揽性目标;而“两中心两地”是支撑性定位,要着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着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着力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着力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全会指明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目标定位表述简明扼要,意义深远。是新发展理念和追求高质量发展具体而深刻的呈现。
第三,明晰了战略的层级衔接。全会进一步明确了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相互关系,指出“一干多支”作为省级层面的区域战略,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战略目标上高度契合、内在要求上高度统一、发展路径上高度一致,为国家战略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引领,以“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为重要支撑,强化川渝互动、极核带动、干支联动,推动重点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成势。这一表述、共识及决定为下一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治蜀兴川战略的实施夯实了理论和政策的逻辑根基。
第四,精准细化了战略推进格局。全会指出,要抓实补短板、打基础、增动力、利长远的重点任务,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实质性成效。全会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统筹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做出了部署。在具体推进的组织方面,全会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协同重庆完善领导体制、优化协调方式、做实工作机构,强化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领导小组议事协调和统筹谋划职能,完善市(州)层面协调推进机制,确保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高效推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如何用好“看不见的手”方面,全会指出,要统筹用好市场力量,加强川渝两地国资国企协同、开展各类资本和项目合作,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挥财政金融引领作用,引导更多海内外资本积极投入。以上具体措施,更有利于构建多方参与、共抓落实的战略推进格局,共同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发展。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四川可这样发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孙超英谈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今年一月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成渝地区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引发新一轮国家和城市实力消长和位势更迭。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大势所趋,而着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则更是当务之急。建好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的有力支撑,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必然要求。
在她看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四川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四川省域创新能力连续四年排名全国第11位,科技支撑产业和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四川数字经济指数、数字消费力、大数据应用水平等指标排名全国前列,网络规模和服务能力稳居西部第一;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位居中西部地区前列,人工智能企业数量排名全国第六位,人工智能产业相关企业数量在中西部地区排名第一。四川科技创新的优势还体现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取得一系列在全国复制推广的经验,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一城多园”科学城等。这些资源和工作成效都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条件和支撑。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四川如何发力?孙超英建议,首先,应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格局中谋划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强化创新资源集聚和转化功能,优化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形成多元化创新主体、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注入强大动能。其次,要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坚持全域覆盖、重点突破,建设科技创新重大平台,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科技供给。第三,高强度研发投入、大规模知识转移、多场景创新应用,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产业创新应用场和开放创新示范区,打造城市创新发展动力源,全面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第四,推进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加快产业功能区创新赋能;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升级。
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推动与重庆的协同创新、合作共赢。当今世界,增进区域间创新协同性,形成整体效应,已成为区域创新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命题。孙超英说道,川渝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要强化协同创新理念,积极谋划平台共建、政策共通、市场共融、人才共用等有关工作,高水平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比如,以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科学城、绵阳科技城等为载体,共建西部科学城;深入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联合开展重大科研活动,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聚焦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需求,共同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协同共建技术转移服务平台联盟,打造一体化的技术交易市场;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