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谈心中的榜样
张海(左)在布拖县爱国村入户宣讲疫情防控知识
四川新闻网成都12月18日讯(记者 李丹)2020年11月11日下午6点多,天色已暗了下来,扶贫干部张海还没下班,他正在贫困户勒古次尔家中走访,了解勒古次尔一家最近的收入情况,这早已是他的工作常态。从小就跟着母亲一起走村入户,张海认为做群众工作一定要将心比心:“母亲很支持我的扶贫工作,我真的很感动、很感激,家人是我最大的动力。”
张海,38岁,中共党员,四川省就业服务管理局办公室一级主任科员。2017年12月,张海主动报名,通过四川省委组织部选派到凉山州布拖县罗家坪乡任脱贫攻坚专职副书记。一晃三年飞逝,三年内他走遍村组,走遍山沟,走烂了8双鞋,两鬓已然斑白,他说:“我不后悔,能参与到脱贫攻坚事业中,我觉得很值得。”
张海(左)在布拖县前进村入户排查“两不愁 三保障”情况
“十四五”即将起航
将以钉钉子的精神 和群众一块苦、一块干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我听了好激动,好振奋。”张海坦言,作为脱贫攻坚一线帮扶工作者,自己非常关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相关内容。
看新闻、读报刊、学解读,自己被五中全会的新思想、新论断、新目标所鼓舞。“十三五”收官在即,“十四五”又将起航。“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们将开启崭新的征程。
“结合自身工作,我们要以钉钉子的精神,着力提高就业质量,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让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张海坦言,作为扶贫干部,自己更要按照全会的要求,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扎根基层,和群众一块苦、一块干,在脱贫攻坚一线增进服务群众的感情和本领,真正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张海(右三)在布拖县翻身村开展儿童慰问活动
小学时就跟母亲走村入户上百次
“扶贫三年,我深深明白了母亲所做事情的意义”
要爱农村、爱农民,扎根基层,和群众一块苦、一块干,这绝不是一句空话。对此,张海有很深的体会,“我的母亲有50年的党龄,先在我们村上做文书,后来又做了36年的村党支部书记,直到退休。”
“以前我总不明白,为什么母亲要去走村入户,为什么和村民有那么多聊的,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张海回忆,小时候因为没人带,母亲王崇立总带着自己一起去工作,“他们有时候开党课,我就在边上看着,下乡我也跟着,去村民家也一起,仅小学阶段,我和母亲一起走村入户就有上百次。”
张海说,当时村上有一间办公室,墙上挂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画像,自己印象深刻,“母亲那时候就告诉我,入党是非常光荣的一件事情,群众工作也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做工作要深入,不能只单方面要求群众支持自己的工作,应该将心比心,真心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才能真正和他们打成一片,才能真正做好群众工作。”
“扶贫三年,我深深明白了母亲所做事情的意义。母亲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教育我、支持我。”张海对自己的工作非常坚定,对母亲满是敬佩,但也有些愧疚,“我父亲在我12岁的时候车祸去世,母亲养大我不容易。这三年我一直在这边,不能在母亲面前尽孝。2018年,母亲因车祸导致腰椎和胸椎两处骨折,我从布拖县赶回去只待了3天,做了两件事,一是请了护工照顾母亲,一是请了律师处理善后事宜。母亲很支持我的扶贫工作,让我赶紧回到岗位上,我真的很感动很感激,家人是我最大的动力。”
张海(右二)与村组干部商讨产业扶贫办法
3年驻村走遍村组山沟 走烂了8双鞋
乡里到处都能见到这位年轻的“白头”书记
“过去我在高寒藏区工作过8年,对‘艰苦’一词深有体会,但却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的理解到‘贫困’,更从心底里感受到脱贫攻坚事业的贵重。”张海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当自己亲历脱贫攻坚战,他深深体会到贫困地区老乡的艰苦,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并决定不管再难也要坚持下来。
克服艰苦的条件、应对高原反应、挨家挨户了解情况等,这些都是身体上的累,张海心里的焦虑,更多是如何打开脱贫致富的局面。结合人社工作的特点,张海首先着手的是就业扶贫,“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我们就组织开展技能培训,促进转移就业,让大家有工作,有工资。”
张海和驻村党员干部一起,为村集体经济增收出谋划策,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将党小组建在致富项目上,将党员示范立在创业岗位上。三年里,张海和同事们一道,“走最难走的山路”,“吃从未吃过的苦”,“啃最难啃的骨头”,最终确保挂职点罗家坪乡建档立卡贫困户393户2151人全部顺利脱贫。
在大凉山的一千多个日子里,张海日夜穿梭在村寨和农户家中,不怕多跑路,就怕老乡不理解;坚持召开“坝坝会”和“农民夜校”,几年间走遍了全乡393户贫困家庭,几乎是风雪无阻的开展扶贫工作。雨季,山路又塌方了;旱季,乡上又断水了;冬季,冰雪又断道了……3年间,翻山越岭的张海,走烂了8双鞋。
记者注意到,“80后”张海年纪不老,头发却已经白了不少,他笑着告诉记者:“以前也有几根白的,现在白得有点厉害了。没事,不碍事的。”
张海(后排右三)获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
迎接挑战 勇担使命
咬紧牙关继续努力 跑好我们这一棒
11月中旬,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越西县、美姑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四川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
“现在,我们建立了严密细致的动态监测体系,确保村民脱贫不返贫。”张海感慨,“验收后,我也常去村民家中,看到他们脸上真诚的笑容,我真心觉得值得,更为自己作为一名党员能参与伟大的脱贫攻坚事业而感到自豪。”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坚定信念、永不退缩、切实发挥“螺丝钉”的作用,埋头学技能、认真干工作、全心服务群众,张海一直坚定的将此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新时代的党员,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在面对期望与失望的落差,现实与理想的荆棘,物质与精神的平衡,逆境与顺境的交替,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保持党员的初心,心无旁骛,不惧诱惑。”
2018、2019年度,组织考核,张海连续获评优秀;2019年7月,省委、省政府表彰其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20年7月,省直机关工委表彰其为优秀共产党员。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党员,扶贫的三年时间,我常想,投身脱贫攻坚事业是我用真心、真情、真意、全力,去帮助贫苦的群众走出困境,希望他们生活得更容易一点,生活得更快乐一些。”张海直言,在布拖,自己用初心在坚守,“能得到组织的肯定,我倍感珍惜。作为年轻一代党员接力者,又冲锋在脱贫攻坚的一线,我们更应该咬紧牙关、继续努力,跑好我们这一棒。”
采访末了,张海说要跟记者分享一个“开心的小事”,自己的妻子在银行工作,最近刚被组织认定为预备党员,“我们全家都很高兴,这是非常光荣的事情。”
记者手记:
放下家中两个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母亲,张海在家人无条件的支持下,义无反顾扎根在大山深处,身体的累、心里的苦,只有他最能体会。我问他,你觉得值吗?
他想都没想就告诉我,“工作总要有人做,如果我待在成都的舒适区,这几年过了也就过了,人的生命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我还是希望以后回忆的时候,能觉得自己做了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我母亲也是如此,几十年如一日,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做着平凡的事情。”
张海说这段话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那段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或许就是这样的信念,让一代又一代党员,传承接力,朝着同一个目标不懈努力前行。
(图由四川省人社厅提供)
相关报道:
【跑好我们这一棒】3.0版本的“雨衣妹妹”:影响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
【跑好我们这一棒】80后援鄂中医:在传承中创新中医药 造福老百姓
【跑好我们这一棒】地灾科研者:不断攻克难题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建设
【跑好我们这一棒】赴汤蹈火“火焰蓝”:成为消防员是这辈子最正确的选择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