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持恒向四川新闻网记者介绍2020年雅安“8·10”暴雨时的情景
四川新闻网雅安12月19日讯(记者 张宇 乔永祯 摄影报道)2020年6月26日晚至6月27日凌晨,凉山州冕宁县北部地区突降暴雨至特大暴雨,彝海镇、高阳街道、灵山景区局部地区受灾严重。灾情发生后,多支救援力量第一时间赶赴前线。其中一群“无名英雄”也很快抵达受灾现场,他们是水利人,刘持恒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作为一名党员
灾情时刻必须和群众站在一起
刘持恒,中共党员,水文工程师。2005年7月在阿坝水文局参加工作。2007年4月任阿坝水文局镇江关水文站站长。2010年1月工作调动至雅安水文局。2018年5月任雅安水文局水文建设室负责人。2019年6月至今援彝,被省水文局评为优秀党员、被凉山州人民政府评为防汛抗旱减灾先进个人。
2019年6月,为进一步加强水利援彝工作,助力脱贫攻坚,四川省水利厅选派刘持恒等5人组成水利专家服务团,到凉山州开展帮扶。刘持恒任凉山州水利局防办副主任、水旱灾害科副科长。
“监测平台预警你们当地可能会发生水灾,请尽快转移。”2020年6月26日晚9点左右,刘持恒通过监测平台发现凉山州冕宁县灾情预警,第一时间通知预警区域相关负责人。凌晨1点左右,州政府传来消息,前方可能有人员伤亡,凉山州水利局马上组织应急抢险小队赶赴灾情现场,刘持恒就在其中。
刘持恒告诉记者,他们赶赴现场时,国道已经被山洪冲毁,只能倒回走高速。“凌晨赶到现场后,我们第一时间收集受灾情况发回后方,供防办决策参考,同时参与救援工作。”
刘持恒说,他当时只有一个想法,作为一名党员,就得第一时间和受灾群众站在一起。
2020年冕宁“6.26”特大暴雨灾害(图据省水利厅)
踏着父亲走过的路前行
将党员的担当传承下去
“进入水利系统工作其实是受到了我父亲的影响,他1969年进入水利系统,2010年退休,整整41年。”刘持恒回忆道,小时候家住得离父亲工作的地方不远,每次去找父亲的时候都会觉得那些蒸发桶、测量器很好玩。不过,从小就令他很不解的是,每次下雨的时候别人都是往家里跑,只有自己的父亲一下雨就往外跑。
“2004年的时候,我父亲去康定选址建立新的水文站,途中在一处低坡失足摔倒,右脚脚踝粉碎性骨折,至今还打着钢钉。”刘持恒记得,那次受伤促使父亲休养了几个月,虽然已经54岁,可父亲脚一好就又全身心投入了工作。
直到刘持恒参加工作后,才真正读懂了父亲的“逆行”。2005年,刘持恒大学毕业加入水利系统,被分配到阿坝水文局,从水位观测干起,每三小时观测一次。大雨的夜晚,刘持恒整夜都不敢睡,越是大风大雨、电闪雷鸣,越需要冒雨去检查自记雨量计。
水利人老照片
“曾经不太明白父亲这份工作的意义,直到我自己参与其中,才切身体会到老一辈的奉献、吃苦精神。”刘持恒告诉记者,水文站的部分工作职责是每天要记录雨量计、测水位水深等,测水位和流速时往往需要下河,还要画水位流速曲线,“暴风雨、洪水来临时,不仅不能撤退,更要及时测量,提供各种数据。有一些自动设备,但还是有很多工作需要人工操作,比如丢一个浮标到水里快速目估一下流速。”
时间就是生命,越早监测发现异常,准确预判水情,越有利于防灾减灾工作及时高效开展。
刘持恒向四川新闻网记者介绍水文监测设备
刘持恒参与白格堰塞湖抢险(图据省水利厅)
“2008年汶川大地震,人们都是跑去空旷的地方避险,我们水利人担心地震导致山体崩塌形成堰塞湖,全都往大山深沟小溪里跑。这个时候,党员都是冲锋在前的。”刘持恒认为,灾情面前,党员就应该有所担当。
一代代水利人不惧悬岩沟壑的危险,不怕风餐露宿的艰苦,默默无闻甘为山川、江河、湖泊、城市、乡村守护人,恪尽职守愿做规划、勘探、设计、测量的行动者。各种专业仪器,成为无话不谈的伙伴战友。术语、符号、曲线、图纸,已是心中跳跃的音符乐章。
“水利工作可能不像有的岗位那样引人瞩目,被赋予光环,但水利人是一群‘无名英雄’。在汛情来临的时候,是他们坚守在水文测报一线,是他们及时准确地测验和报送水情信息,是他们为防汛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水文技术支撑。”刘持恒说,父亲是一名老党员,自己也是一名党员,现在他接过了父亲手里的接力棒,走过了父亲以前走过的路,“我还要走父亲未走过的路,这是党员的传承。”
相关报道:
【跑好我们这一棒】3.0版本的“雨衣妹妹”:影响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
【跑好我们这一棒】80后援鄂中医:在传承中创新中医药 造福老百姓
【跑好我们这一棒】地灾科研者:不断攻克难题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建设
【跑好我们这一棒】赴汤蹈火“火焰蓝”:成为消防员是这辈子最正确的选择
【跑好我们这一棒】38岁的“白头”扶贫干部:3年驻村走烂8双鞋 有愧疚但不后悔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