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谈“双碳” |公众如何参与碳减排?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提出一道思考题

2021年09月07日 17:47:40 来源:四川新闻网
记者 卢永洪 王滟雨 陈淋 编辑:李雪艳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png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

  四川新闻网成都9月7日讯(记者 卢永洪 王滟雨 陈淋 实习生 闻英 摄影报道)9月7日,以“数字助力 绿色发展”为主题,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在成都正式举行。在上午的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发表演讲。在明确提出大数据、大网络有5个“可为”的基础上,他更就公众参与上提出了一道思考题。

  服务“双碳”有5个“可为”

  “双碳”与数字领域密切相关,王金南认为,利用大数据、大网络可以为碳达峰、碳中和做5个方面的事情:第一,建立符合MRV要求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第二,就是城市的碳中和大脑的问题。第三,就是支撑当前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第四,怎么把全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体系建立起来,因为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都是要控制总量。第五,可以用大数据来支撑公众参与到碳中和这个进程当中去。

  他积极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碳减排,王金南表示,具体可从3方面着手:首先是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其次,通过消费引导绿色低碳生产;最后,建立自愿性个人碳收支信用体系。

  提出一道思考题

  在进一步论及个人碳收支信用体系时,王金南是这样讲的:“最后一个应用场景,可以用我们的大数据来支撑公众怎么参与到碳中和这个进程当中去。最近我们提出来,希望建立一个自愿性的个人碳收支体系。”

  这个个人的碳收支体系是怎么回事呢?他讲到,我们可以把每一个人,甚至在一个小孩刚出生时,就给他建一个账户。现在的信息很发达,就一个简单的APP就可以。然后,把每一个人的出行用电、用气等等这些生活的碳足迹、碳排放算出来,再加起来算出排放量。另外,如果通过确定一个人的平均碳预算配额,然后我们可以将其排放量跟配额一比较,就能看到是负的、还是正的。这样的话,我们每个人在减碳中有无贡献,通过数据也就会一目了然。

  最后,王金南给大家出了一道思考题。在个人的碳收支体系的基础上,他说:“这个就可以做一些交易的,甚至可以做一些碳慈善的事业。这是我的一个设想,你们可以去研究。”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