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双城】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戴宾: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看名称演变背后的历史使命
2021年10月22日 09:18:09 来源:四川新闻网 记者 李丹 编辑:王敏琳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成都10月22日讯(记者 李丹)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发布。
《规划纲要》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成渝地区发展。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未来一段时期成渝地区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规划纲要》指出,到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区域特色进一步彰显,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
到2035年,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双城经济圈,重庆、成都进入现代化国际都市行列,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的城镇体系更加完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建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全面形成,现代产业体系趋于成熟,融入全球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建成,人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对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成渝地区的发展有何优势?从2000年初的成渝经济区到如今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名称演变的背后又蕴含了哪些重大决策部署?
20日,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会长戴宾接受采访时表示,成渝地区一直是国家关心和建设的重点,国家基于战略层面的考量,谋划推动成渝地区的发展所进行的努力一直都没有中断过。由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由成渝城市群再到今天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了解国家谋划成渝地区的演变过程有助于更为全面地认识国家的战略部署和成渝地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历史当担。
“成渝地区作为一个经济区域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朔到西部大开发实施之初的2000年。”戴宾介绍,2002年3月,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委托中科院地理科学资源研究所开展了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方案的前期研究。2003年11月,国家发改委委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和重庆市社会科学院共同开展《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的研究,形成了《共建繁荣:成渝经济区面向未来的七点策略与行动计划》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首次明确界定了成渝经济区的地理空间范围,提出了成渝经济区在全国区域分工和空间布局中“五个基地、一个屏障”的战略定位,为国家谋划成渝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2016年4月1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成渝经济区也由此发展演化到成渝城市群。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指向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尤其是跨区域、跨流域的协调发展。”戴宾表示,国家提出要发挥优势、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布局。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要承载更多产业和人口,发挥价值创造作用,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就全国而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无疑是具有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能力的增长极。而偌大的西部地区最具有发展条件的优势地区就是成渝地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成渝地区的发展再次被纳入国家的视野,党中央作出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策部署,成渝城市群也由此演进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在戴宾看来,国家赋予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重任,给予了具有全国影响的重要经济中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战略定位,“这就要求成渝地区不仅要在西部地区发挥核心增长极作用、带动西部的高质量发展,而且还要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发挥价值创造的作用,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一起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这是中央赋予成渝地区的国家责任,也是成渝地区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