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网原创| 四川| 市州| 国内国际| 理论| 太阳鸟时评| 视觉| 资讯| 政企| 财经| 房产| 汽车| 教育| 环保| 文旅| 社区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  >  本网原创

【乡村不一Young】“鹅司令”带领“鹅小弟”奏响致富“向天歌”

2022年03月20日 19:07:48 来源:四川新闻网 记者 何佳欣 编辑:雷雨

王德超给鹅苗喂养菜叶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成都3月20日讯(记者 何佳欣 实习生 官悦)春回大地,四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3月20日,在四川广汉市金轮镇羽航家庭农场,上千只鹅昂首挺立,时而引吭高歌,时而追逐嬉戏,场面十分壮观。“85后”返乡创业大学生王德超正在鹅棚前的自动料线设备前投喂饲料。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返乡创业,王德超便是其中一位。他毕业于成都工业职工大学,曾在外企做机械工程师助理。2011年底,王德超放弃了公司稳定的收入,回乡创业,创办了羽航家庭农场,成为远近闻名的“鹅司令”。

鹅与蔬菜轮牧轮种的养殖模式

返乡创业

他开启了养殖种鹅的创业之路

1987年出生的王德超是一个“不安分”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在寻找创业的机会。

王德超告诉记者,他的家乡金轮镇是广汉市有名的“菜篮子”,村里家家户户都靠种地为生。从小生长在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金轮镇,王德超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情。“可蔬菜的种植与市场行情关系也很大,有的时候,农户碰上好的年景,能赚上一笔,而行情低迷时,也只能将卖不掉的菜打碎在地里。”

每次回家看到父母种在地里的蔬菜因为市场行情不好,只能烂地里的时候,王德超心里就特别不好受,希望能为父母做点什么。

“养鹅业是我国畜牧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鹅属于节粮型可食草家畜,耐粗饲,发展肉鹅业具有耗料少、投入低、周转快、用途广、效益高等特点。”王德超在做市场调研时发现,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肉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国内外市场对鹅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近年来,鹅产品的市场价格开始走俏,综合效益较高。“鹅肉含十多种微量元素及人体生长发育需要的各种氢基酸,鹅油、鹅胆、鹅血是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的主要材料,鹅肝营养丰富,鲜嫩味美,是非常受欢迎的营养品之一。”

然而,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王德超想养鹅的想法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好不容易读上大学,你要回来当农民!”在父母的观念里,回家养鹅就是当农民,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点前途都没有。可王德超不以为然,他希望自己能照顾家里,也想自主创业,闯出一片天地。经过深思熟虑后,2011年,王德超辞去工作,带着妻儿回到家乡,开启了养殖种鹅的创业之路。

鹅场全部实现机械化喂养

在不断学习中精进技术

门外汉变养鹅“土专家”

“刚开始创业也不敢投入太多了,利用家里的几亩田,养了1000只种鹅。”回乡后的王德超几乎每天都呆在鹅场里,除了给鹅喂饲料,就是和妻子骑着三轮车到村里去捡烂菜叶子。“村民们知道菜叶子能喂鹅,都会将不要的菜叶子给我。”王德超苦笑道,最辛苦的时候,他们一家三口就住在鹅场里。

由于技术不成熟和管理不到位,养殖过程中,王德超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如鹅群生病、小鹅苗存活率不高等。“我们尝试了很多次,也失败了很多次。”王德超的每一句话,都透露着内心的执着。在养鹅的过程中,他和妻子慢慢摸索着,不懂的就上网搜。从购买鹅苗、打防疫针,到拌料、喂食,各环节都仔细认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环节。此外,他和妻子还轮流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外出学习,职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从冬天如何保温,到每天如何监管排泄物、及时投药,再到开创固定的进货渠道和销售渠道,鹅场在王德超的精心打理下变得井井有条,当初的门外汉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和摸索变成了现在的养鹅“土专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创业第一年,王德超获利10万余元,买了人生中的第一辆小车,他的坚持不懈和返乡创业的决心也最终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目前,王德超在养殖过程中,已经走上了鹅与蔬菜轮牧轮种的种养循环模式。“以前无论天晴下雨,我们都要骑着车出门捡菜叶子,特别辛苦。”因此,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王德超承包了鹅场周围的一些地,扩建成了养殖基地和种植基地。通过基地养鹅、种菜,鹅吃弃菜,鹅粪肥田,很好地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不仅能给鹅提供饲料,市场行情好的时候,菜也能卖个好价钱,收入也提高了。”

此外,鹅场还实现了全机械化喂养,平时,王德超一个人就能照顾得过来。“机器自动上料虽然在家禽养殖中应用得较少,但在猪场已经应用得十分广泛了。”王德超说,全机械化喂养不仅能“一键”搞定喂养,还能控制鹅棚温度,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提高小鹅苗的存活率。“虽然投入了将近一年的净利润去安装这些设备,但鹅苗存活率提高了,鹅场收益也增加了,人也轻松多了。”王德超笑言。

目前,羽航家庭农场年出栏4万只鹅,农场的生产规模也由原来的52亩扩大到160亩,年产值400余万元,净利润60余万元。凭借着成活率高、体型好等优势特点,鹅场里的鹅在价格、质量上的竞争力明显提高,市场名气逐步打响,各地采购商纷至沓来。王德超还趁势推出了系列鹅产品,成功注册了“蔬香鹅”商标,走上了品牌发展之路。他也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养鹅大户。

茁壮成长的鹅苗

致富路上不忘本

“鹅司令”成乡村振兴领头雁

在自己富起来的同时,王德超也没有忘记乡亲们。2018年时,为了响应政府的扶贫计划,羽航农场招募了38户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农场,“每年,每家每户能分到两万元左右,乡亲们平时也能来农场干点小活,补贴家用。”谈及未来将如何带领乡亲们走向共同富裕时,王德超表示,下一步,他会扩大蔬菜基地,拓宽蔬菜销售渠道,帮助乡亲们销售蔬菜,同时,也会在农场里增加就业岗位,让乡亲们有活干,有钱拿。“当乡亲的‘荷包’鼓了,就有一定的成本和风险抵御能力跟着我一起养鹅了,到时候我会手把手教他们技术。”

回乡创业这几年,王德超对家乡也有了不同的感受,他感慨道:“以往父辈们种地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现在的农业发展不一样了,有各种先进的理念、机械化设备!”在王德超看来,现代农业讲究的是如何在一块地上产生更高的经济价值。

谈话间,吃饱喝足的大鹅们,迈开红掌,左摇右摆,悠闲踱步,憨态可掬,与农家田园相映成趣,一幅生态和谐的画卷映入眼帘。

“如今,国家在政策方面,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越来越高,乡村的创业环境也越来越好了。”王德超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年轻人爱农业,用心将农业做好,将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同时他也坚信着,在未来,他的“鹅曲”还会唱出更加动人的旋律,带动更多的农户走上致富之路。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