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揭秘成都自然博物馆“变脸”:昼夜交替间 巨石变雪山
2022年07月10日 09:01:42 来源:成都日报 记者 袁弘 编辑:许成嵩
白天如巨石拔地而起,晚上又如星空下的皑皑雪山;体现“蜀道”意境的“玻璃栈道”,在阳光下会呈现出美丽的光影……近日,成都自然博物馆惊艳地出现在成都人的视野里。记者9日实地探访时了解到,目前展馆还在优化完善中。
行车至成华大道十里店路,远远地就能看到比10层楼还高的白色展馆。成都自然博物馆位于成都理工大学西侧,其前身是始建于1960年的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全新亮相的成都自然博物馆是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与成都理工大学共同策划、筹备、建设的一个文化地标项目,也是四川省、成都市的重点工程。
博物馆主体建筑为钢结构,地上为四层。总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展厅面积约1.7万平方米,共设6大主题展厅,包括地质环境厅、矿产资源厅、龙行川渝厅、探秘恐龙厅、生命探源厅、缤纷生命厅。同时,配设临时展厅、4D影院、学术报告厅等。
来到现场,只见展馆建筑极具设计感,馆前设置了公共开敞空间与绿地,馆后则对东风渠堤岸进行了近自然化的处理,为整个展馆提供了一个流水潺潺、绿意森森的“自然背景板”。
此外,成都自然博物馆还与地铁形成互联互通,为下一步TOD的打造提供了条件。
作为又一城市级公共文化展馆,成都自然博物馆的“高颜值”是如何打造出来的?本报记者昨日独家专访了中建西南设计院的设计负责人。
外观:六个“巨石”展现蜀山意境
成都自然博物馆的设计概念之一是致敬蜀山。对于设计创意,中建西南设计院总建筑师刘艺娓娓道来。
“展馆的建筑主体由六个单体组成,采用了山峰与岩石的形态,其蜿蜒参差的裂缝肌理也表达出板块的运动与地质的变迁,同时也致敬巍峨的蜀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六个‘巨石’要表现的不是被安放在地上,而是从土地中拔地而起。”刘艺表示。
在白天,建筑外观显现出“巨石”般的厚重与张力,以及独有的雕塑感;在夜晚,灯光通过穿孔石材,在建筑立面上营造出独特的光感,犹如星空映射在山峰上,又如月光下的皑皑雪山。
内里:把“蜀道”搬进博物馆
走进展馆,首先会看到敞阔的中庭。如果仔细看,会发现四层楼的挑高空间中,没有一根垂直的立柱!“这个设计是值得的,因为这微微倾斜几度的坚持,中庭空间的艺术性提升非常大。”中建西南院设计三院总建筑师肖波向记者介绍道。
站在中庭,抬头就会看到横亘在空中的天桥,这正是模拟了蜀山中的木质栈道。“我们将行走栈道的体验带入博物馆的内部空间,用天桥和长廊象征蜿蜒盘旋的蜀道。”肖波表示。
展馆中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玻璃栈道。“从外面看,玻璃栈道像是漂浮在建筑上的盒子,它四面都是玻璃。行走在这里,抬头就可以看到蓝天,旁边就是窗外的风景,在视觉上可以和自然进行很好的交流和互动。”
在“好看”的背后,其实有大量的数据、实验、验算作为支撑。“包括抗震、风洞等建筑实验,为的就是确保建筑设计的安全。”
记者 袁弘
(来源:成都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