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网原创| 四川| 市州| 国内国际| 理论| 太阳鸟时评| 视觉| 资讯| 政企| 财经| 房产| 汽车| 教育| 环保| 文旅| 社区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  >  川网推荐  >  音频

【冷历史会说话VII书画传习录①】隐于市的“非遗”!看似不起眼的笔店,竟有200多年历史

2023年05月24日 17:43:49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宋欣妍

笔墨纸砚,四宝汇聚,诠释东方雅韵;

宗师巨匠,薪火相传,赓续中华文脉;

书画遗迹,古韵留香,镌刻千载荣光。

以“文化传承 强国有我”为主题的第二届青少年书画传习大会已经启动,中国书画传习热潮正澎湃。

5月22日起,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推出《冷历史会说话第七季:书画传习录》,带你走近文房四宝、书画大咖及文化遗迹,通过预告视频+音频+海报的呈现形式,看到一个“笔尖上的四川”,一起谛听天府文脉传承与发展的足音!

图片1_副本.jpg

  提起文房四宝,首先就绕不开排在第一位的“笔”,只有毛笔好,才能挥毫洒墨如行云流水。说到这里,不得不“凡尔赛”一下,咱们的川笔,可是和蜀锦、蜀绣并称为“蜀中三宝”哟!早在明代,杨慎就在《升庵集》中记载“……川笔十枝,川墨一挺,蜀人以为绝品。”

  而四川绵阳,就是川笔的主要制笔地之一,这里的炳林毛笔,不仅有两百多年的悠久历史,还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呢!

  今天,就来为大家讲述“炳林毛笔”的故事。

  在绵阳市中心的新华巷,坐落着一家叫“炳林笔庄”的小店,二十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笔墨纸砚,看似不显眼,里面的笔却大有文章。要知道,不同于机器制作的毛笔,店内的每一支笔都由店主罗松亲手制作。

  “炳林笔庄”创立于1996年,其前身是成名于清朝中末期的“罗笔客”,至今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至于为啥后来改名成“炳林毛笔”,还得从罗松的爷爷罗炳林老先生说起。

  罗炳林从15岁学艺到85岁逝世,整整七十年光阴,全部献给了毛笔,使毛笔制作技艺得到了很大提升和完善。

  为了纪念罗炳林的努力和贡献,罗家人一致讨论决定,将“罗笔客”正式改为“炳林毛笔”。

  就这样,罗家制笔开始以“炳林毛笔”这个称号在历史上书写自己的传奇。

  1998年,罗松接过“传承”大旗,成为了炳林毛笔的第六代传人。

  守护一项独门手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光是纯手工制作一支毛笔就有八十多道工序,选毛、去油皮、去绒毛……要想制作出上乘的毛笔,必须聚精会神,不仅耗时长,还需要耐得住寂寞。

  罗松每次开始制作毛笔,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从最初的齐峰,到结尾的清笔,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

  拴笔是炳林毛笔的一大特色,即把一溜芯毛拴在麻绳上,底部吊着两坨鹅卵石,用鹅卵石的自然重力将芯毛尾部慢慢拴紧,能够有效地防止脱毛。为了保证毛笔的质量,罗松都是选上好的羊毫、狼毫、紫毫、石獾等材料,加上手工制作的精良,每支笔都能达到“尖”、“齐”、“圆”、“健”的效果。“尖”就是笔锋尖锐;“齐”就是修削整齐;“圆”就是笔头圆润;“健”就是毛笔弹性强,写出的字锐利矫健。

  更特别的是,普通的毛笔一般只能写几千个字,而炳林毛笔至少能写4万个字。但因为是纯手工,大概半个月才能制作出100到200支毛笔。

  在如今这个什么都追赶快节奏的时代,“纯手工”三个字带来的力量格外动人,当手艺人成为守艺人,他守护的不仅是一项独特的技能,更是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文明。

  下期节目我们将继续为您讲述“笔墨纸砚篇”:能“pk”徽墨, 让“一代诗宗”杨万里写诗留念的川墨有何来头?

  5月22日起,《冷历史会说话第七季——书画传习录》开启,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客户端、喜马拉雅邀您走进书画艺术的“前世今生”

  一起谛听天府文脉传承与发展的足音!

  策划:楚彦 唐明 侯敬文 蒋娜

  文案:赵梓君

  配音:李赵卓

  音频剪辑:李赵卓

  封面设计:代红

  文章资料来源于央视网 绵阳日报社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相关新闻